在计划经济的岁月里,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凭票供应,工资定死、粮食定量、布票定尺,连火柴、肥皂碱面都上计划,那时当家人理财就是如何把有限的票证使用好,做到收支平衡,略有节余。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城市家庭的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们收入档次逐渐拉开,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加,特别是物价上扬带来的消费水平急剧上涨,稍不留神,钱袋子就吃紧,于是人们开始算计如何才能过好日子。大多数人们对家庭理财的关注,都基于长远的战略目光。有一位厂长说,一个家庭的当家理财,也和一个企业、一级政府、一个国家的财政预算一样,目光要看远点,除去日常必要的开销,要把钱用在刀刃上,不能今朝有酒今朝醉,光图眼前快活。当然,也有许多高雅之士,他们把理财当作家庭生活的润滑剂。闲暇时间,夫妻凑在一起,搞一搞中长期财政预算,订一订家庭基本建设规划,以激发对家庭的关心,促使家庭氛围的温馨和谐。有一对退休职工,每月发工资那天晚上,都要订一下当月的生活安排,以便统筹兼顾,尽量将家庭消费安排得好一些。
各家各户境况千差万别,理财的筹划也就千变万化。作为一般城市工薪族,大都是这样筹划家庭支出的:其一、留足固定支出。每月从工资中将粮油、水电、房租、煤气及抚养孩子等基本生活费留足;其二、控制机动支出。平日购衣买物有计划性,有选择性,既不一味地赶时髦,也不盲目抢购降价物品,零用钱按额每月包干到个人;其三、增加必要的文化投资。因为家庭的智力开发对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孩子的影响很大;其四、计划大项开支。购买家用电器等大件耐用消费品,要有长计划短安排,不搞突击购买,更不借债购买。其五、保证储蓄增加。把每月的奖金等其它收入节省下来,存入银行,作为积累,以备不可预测之支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家庭传统的一人独掌理财大权的方式,正逐渐被“民主”的共同参与的理财形式所取代。据全国妇联家庭问题咨询中心披露,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丈夫理财的占9.8%,妻子理财占49.3%,夫妻共同理财的占37.8%,而由老人理财的只占很小比例。上述统计资料表明,民主的理财方式,在中国城市家庭已初见端倪,而且愈来愈普遍,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赵德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