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奇 渝翁
1980年5月3日,轰动海峡两岸乃至全世界的“王锡爵驾机起义,从台湾回到大陆”的消息,一时间成为海内外议论的焦点。时至今日,已过17个年头。不久前,笔者有幸采访了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华北民航管理局副局长的王锡爵。他虽已67岁,可看上去最多似四五十岁:中等身材,面色红润,一头乌发,脚手利索,乍一看象个运动员。我们一谈起他驾机起义的前前后后,他感慨万千。
王锡爵生于重庆涪陵县一个农民家庭。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的飞行员接续不上,他们便从少年开始培养,举办了空军少年学校,从小学毕业生招考选拔飞行员。当时13岁的王锡爵小学毕业后,被国民党选拔到四川都江堰举办的空军学校。在初中、高中阶段,王锡爵便学习航空功课,接受航空军事训练。虽然当时有300多名学生参加学习,但真正当上飞行员的仅有61人,王锡爵便是其中一个。他在训练中吃苦认真,在驾驶滑翔机训练中,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49年,18岁的王锡爵和他的同学一起,被送往台湾。去台后,王锡爵被分到空军部队做飞行工作,一干就是十八年,后调飞民航机。由于王锡爵驾机技术娴熟,被安排到国际航班。他几乎飞遍了全球的每个国家,从未出过事故。然而,作为一个从少年就离开父母亲属的他,一直到1980年,在台的30多年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念父母兄弟,思念乡亲故里。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在广播里听到家乡经济建设的发展,大陆人民生活水平年年提高,尤其是体育事业在世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每每遇到大陆老乡,他总像遇到亲人一样问长问短。加之,他看到“台独”分子猖獗,这更使他时时想寻找机会驾机返回祖国大陆。然而,他一直是驾驶民航机,旅客满满的,机组人员也多,一直苦于没有机会。可他并没有灰心,继续等待时机。1980年5月3日,机会终于到来:一位开货机的飞行员因有其他事情,请王锡爵顶班。当时货机上只有一名副驾驶员和一名机务人员。飞机升人高空,王锡爵似乎一下子从桎梏中解放出来,他异常激动,回想从抗战时离开家乡进入国民党空军学校到台湾,前后已达40年时间,自己由离开家乡时一个10来岁的孩子,到年过半百,几十年多少风雨沧桑?先当农民,后当教师,一生本份的父亲和勤俭持家的母亲是否还健在?兄弟姐妹都在干什么?他们生活得怎么样?王锡爵越想越归心似箭。临上机前,他没有向包括妻子儿女在内的任何人透露,此次飞行他将驾机起义,告别台湾,弃暗投明,回到大陆,与亲人团聚。这时王锡爵悄悄调转航向,向广州方向飞行。然而,飞机上的副驾驶和机务员很快察觉方向有误,王锡爵冷静而坚定地说:“我开了几十年飞机,想飞哪飞哪,方向从未有误。这次更不会有误。此次飞行,我是驾机起义,回大陆报效祖国。你们一切听我的,要不同归于尽!”这两人听后傻了眼,只得听天由命。
1980年5月3日,王锡爵驾驶波音747飞机安然降落在广州机场。王锡爵到达北京后,受到热烈欢迎,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他,对王锡爵驾机起义,回到共产党的怀抱,促进祖国统一,给予了高度评价。根据他的业务专长和意愿,王锡爵被安排到民航华北管理局担任副局长。王锡爵不求官职地位,只求报效祖国。随机一同来大陆的另外两名成员,要求回台湾,王锡爵挥泪与他们话别,并叮嘱两人看在多年在一起共事的份上,多多关照自己在台湾的妻儿。处理完这些事情,即踏上回重庆老家之路。老父虽已80多岁,可身板健壮,老人家做梦也没想到去台湾几十年没有音讯的小儿子王锡爵仍在人间,今天又突然返回他的身边,老人欣喜若狂,一家老小无不紧紧拥抱,泣不成声。
王锡爵上任华北民航管理局副局长之后,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以“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需扬鞭自奋蹄”的精神,为祖国民航事业发展贡献力量。他虽身为民航管理局副局长,全国政协常委,可却仍然带头飞航班、吃空勤灶,一直飞到62岁。近年来,王锡爵由于年事已高,不适于再驾驶飞机,可他仍坚持天天和飞机打交道。飞行员上机前,他亲自下手,帮助搞好各种飞行前检查。同时,他还经常带头执勤、值班,并向年轻的飞行员和管理人员言传身教,把自己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毫无保留地贡献出来,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飞行人员。近年来,华北民航管理局各项工作出色,从没有出现什么事故。
当我们问及他的妻子儿女时,王锡爵收敛了笑容,声音深沉地说:“我的夫人费秀麟和三个孩子还都在台北。我驾机起义以后,夫人和孩子被台湾当局以‘叛逆’者亲属为由,限制了人身自由,政治经济生活艰难了几年。可家里人根本就不知道我会驾机起义,台湾当局最后也没有什么办法,时间一长,也就没人管了,一家人又有了自由。现在大儿子在旅行社工作,二儿子在新闻广告公司工作,一个女儿在加拿大念书。近几年,夫人和孩子每年都来北京看望我一两次。”
当我们问王锡爵在晚年将如何渡过时,他激动得似乎有很多话要说,从沙发上站起来,脸上泛起红光,使劲伸了伸胳膊说:“我虽已年近古稀,可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还能驾飞机飞行全世界。我想,不管年龄多大,只要能走得动,就要一天不停地为祖国航空事业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