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超耘
我这里抄一首词作,你猜是谁写的?词的题目是《满江红·登蓬莱阁》,全词如下:“北望满洲,渤海中,风潮大作。想当年,吉江辽沈,人民安乐。长白山前设蕃篱,黑龙江畔列城郭。到而今,日寇任纵横,风尘恶。甲午役,土地剥;甲辰役,主权夺。叹江山如故,主权错落。何日奉命提锐旅,一战恢复旧山河。却归来永作蓬山游,念弥陀。”说来你会大吃惊的,它的作者不是别人,就是那位当年双手沾满中国工人和共产党人鲜血的刽子手吴佩孚。
这吴佩孚的高名大姓,稍懂点中国现代史的人,没有不知道的。他是北洋军阀直系的要员,是“二·七”大罢工的残酷镇压者。可有谁知道,日本人占领华北后,其头面人物三番五次劝他出山担任华北伪政权的首领,这位老先生却表现出大无畏的爱国精神,说什么也不出山为日寇当傀儡,还大义凛然地说:“只要日本人退出,中国的事中国人自己会解决。”后来,日表鬼子打通了他的妻子和下属,内外夹攻,逼他表态,他依然志坚如钢,怒斥劝进者。最终,因患牙病被谋害。上面这首词,是吴于日本占领东北后写的,如果不是署名吴佩孚,人们保管会认为那是一位伟大民族英雄的杰作。
吴佩孚的不当汉奸,使我想到另一个人,她的名字叫杨荫榆。说来这位杨女士,也是国人熟知的反面人物。她在北京任女师大校长期间,勾结北洋政府,残酷镇压爱国学生运动,受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鲁迅先生在多篇文章里,痛斥她的罪恶行径。可是,又是一个料想不到,在日寇侵占苏州后,面对祖国大好河山惨遭蹂躏,老太太也表现出可贵的民族风骨。面对被强奸的女学生,她怒斥日寇的滔天罪行,最后被从苏州桥上踢下水中致死。
吴、杨二位早年反动,晚年表现了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气节,使我感动。于是,由他们我又想到了这么一个人,他就是不久前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并受法律制裁的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我无意于一笔抹煞陈希同的一生功劳。他入党数十年,其所以能由一名普通党员而进入中央政治局,成为高层领导人,绝对是做了不少对人民有益的事的。然而说来可悲,这位身任高职的领导人,晚年却大干腐败的坏事,触犯国家刑律,终于变成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这真是一个莫大的讽刺。把他和吴佩孚、杨荫榆的晚节相比,人们自会得出如下结论:前二人晚节可嘉,陈希同晚节有亏。
如果有人问我,对吴佩孚、杨荫榆、陈希同三人,哪位比较的可钦、可敬点?我会毫不优豫地回答:是吴、杨而不是陈。原因是,吴、杨当年所做的坏事,在他们自己并不认为是坏,那是由他们当时的思想和立场决定的。然而,人是可变的高级动物,思想和立场都是可变的。在异族入侵,国难当头的情况下,这些从原来反动立场转变的人物,所表现出的高贵民族气节,自然是难能可贵的了。而陈希同则不同。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尽管从前做过好事,可在身任高位后,所干的贪污、腐政勾当,并非不知是坏事,而是明知故犯,刻意而为。特别是为了隐藏真面目,他又采取两面手法,明里高喊为人民服务,暗里大干坏事。他曾多次召见新闻工作者和文艺界人士,大谈反腐败的重要性,还煞有介事地请他们写文章、画漫画搞舆论监督。这种当面是人,背后是鬼的两面派,用过去一句人所共知的词语:“打着红旗反红旗”,实在是贴切至极。因此,我说:吴佩孚、杨荫榆前期可憎,后期可嘉;陈希同前期可嘉,后期可憎。两者相比,由好变坏者,可耻、可鄙,陈希同是也。由坏变好,吴佩孚、杨荫榆,可钦、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