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
刘艺兵
白底,红字:“陕硬是我们生存的家”,9个大字在陕西航空硬质合金工具公司大门口公路上空耀眼醒目。这件作品刚挂出来没几日,散步到此的老头老太太们便顺着这标语引出了新话题:“想当年,我们建设三线时,没想家不家的,只想把活儿干好,早早让咱航空工业强大起来。”
“噢,现在是市场经济了,人们管企业叫家了。是啊,在今天,企业首先得自找活路,企业兴旺了,职工才过得舒坦,这就是对国家很好的贡献,对不?”
“我们厂呀,有许多人走得太可惜了。他们早早化成了这山坡上的草草木木,花花朵朵。他们要是能看到工厂今天的发展该多好哇!我们这辈人,就讲个精神,讲个理想,不管是‘备战备荒’还是‘军转民’,咱厂都没孬过,你看这如今:马路削平拉直拓宽了多少!楼层新建了多少!先进设备又添了多少!咱的产品越干越大,越卖越远,连美国也买咱的工具用。你说说,工厂那些早故的伙伴们,是不是也该瞑目了?”
“那年,你×阿姨去南方给女儿带孩子,临行前,到山梁上久久守望过沟里机声隆隆的厂房和松林。她那多才多艺的丈夫,骨灰就撒在设计楼后边的树林里。十几年来,她把孩子们一个个送进工厂,去做丈夫没做完的事业……”
听着这些故事,我像读到了《厂史》中读不到的“厂史”,仿佛一下将目光穿透了平日里与大伙儿来去匆匆,相识相处不相知的膈膜,捕捉住了“陕硬人”平凡中的“闪光点”。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对我说:“昨天看了那幅标语,半宿没睡好,就想来找你,看能不能再挂几条这么好的标语?十几年前,我在任时,就规划过要利用家属区到厂区之间这段公路上的几处建筑物悬挂些标语,可还没等研究决定,就退休了。标语,挂好了是挺有意义的,很起作用的。我是工人出身,文化不高,可我不主张把工人当大老粗,当机器来管理。要教育他们,特别要教育青工学会做人,不能让他们满脑子净是钱,没思想,没精神,没教养。”
老人的话,句句惊我,我不由得与他深谈起来。当我得知他的儿子、媳妇都是厂先进模范人物时,便想讨教他教育子女的高招。老人笑笑说:“没啥。就是常敲打他们。大前年,趁着春节团圆,我把儿子、媳妇十几个人召集起来又开了个家庭会议,我对他们提了三点要求:一、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你们文化程度都不高,留什么名?只有把本职工作做好,遵纪守法,到退休时让人说你是个好职工,这就是你们的名。二、牢记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三、别忘了咱家乡那句老话,喝凉酒,吃长钱,早晚要得病。你们一对夫妇一个儿女还养不起吗?不要认为市场经济了,就敢打歪歪主意……”
老人一席话,再次震惊了我。我蓦然起身向老人拱手行礼:“您这老前辈可给我们这小字辈好好上了一课!”并告诉老人:“公司领导对企业形象建设,品牌战略都有了部署,我们挂的那条标语,就是从职工的几百件“陕硬格言警句”应征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企业就是要靠大伙儿的齐心协力,把自己的事办好,把企业搞大办强,才能以发展求生存呀!”
老人连连点头:“这就好,这就好,我们把儿孙都交给国家三线建设了,老老少少就指望工厂这个大家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