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收藏拒绝赝品

2023年10月07日

文/任明达谷剑成

近一段时期,一些报刊杂志大量刊登有关投资艺术品回报率高的报道,使得一些只知名家名作而不了解作品内涵的收藏者和投资者匆忙介入,为制假售假者提供了孳生的土壤,以致于艺术品市场在一夜之间会奔出许多徐悲鸿的马,游出许多齐白石的虾,郑板桥的竹子像长磨菇一样在一夜间也冒出许多。至于李苦禅、王雪涛、陈子展等大家的赝品就更不在话下了。就连北京的不少名店都公开出售齐白石、徐悲鸿等名家的赝品,价格从200元到800元不等,常常是售货员刚卖掉一张又从柜台里拿出一张挂上。在成都一公里长的书画街上,到了你要什么名家的作品,几乎就有什么的地步。据分析,与宋代和民国这两个时期相比,这两年的艺术品作伪现象之普及与手段之高明,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书画艺术品市场如此多赝品的出现,引起了当代一些书画名家的极大不满。1993年,著名画家吴冠中状告上海朵云轩和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擅自拍卖一幅署名吴冠中的《毛泽东肖像》(即《炮打司令部》)假画侵权案,就是一例。这位画家还说,“每个星期都有人给我寄来一大堆照片,让我鉴定是不是我的画。(实际上)99%都是假画。”吴冠生说:“造我假画的,也有美院的学生。由于他们跟我学过画画,造我的假画也就更容易了,甚至有的画贩子像点菜一样,要谁就有谁的画,那些造假画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有的搞‘地下工厂’流水作业,有的专门画人,有的专门画景,有的专门题款等等,真不得了。”

中国的艺术品作伪从何时起步,尚无准确考稽。从已知的文献上看,作伪最猖獗的时期大约是宋代和民国,这两次的作伪高潮曾达到登峰造极之境,令藏家们大伤脑筋。中国书画有多少是伪冒之作,中国历史上又有多少制造假字假画的人,已不可详知。

书画作伪现象其所以产生甚至猖獗,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其一,由于古代书画作品极为丰富,每一个画家的作品数量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与具体的目录,便给制假人以可趁之机。比如齐白石一生作画不计其数,有的说3万件,有的说6万件,实难以精确统计,容易给人钻空子。其二,书画精品历来被同行和后学者摹、临、仿、代已经形成一种传统,这在客观上也给制假者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一些书画名人在闲散之时,也临摹一些古人作品以为消遣和研究。比如张大千的作假水平,历来为人们所佩服,他对石涛、八大山人的画曾进行过细致深入的研究,因此他作假时,不用对临,可以不用底本,全凭感觉,便能与石涛、八大山人的画风达到默契。陈半丁就曾把张大千临仿的石涛画视为稀世珍品。其三,谋利是作伪者的普遍心态。也有不为谋利而临摹古人作品的,但其作品到了谋利者的手中却变成了可以利用之物,他们或把临作题上名人款识,或把小名头改为大名头。有的在真迹上作手脚,或割裂拼凑,或重新组装,或改挖画款;等等。总之,只要有利可图,就有人会及时去干。

书画艺术赝品的横行,损害了有关消费者的利益,败坏了经营机构的声誉,干扰了艺术品市场的正常运行,同时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艺术事业的发展,应当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为此,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于1994年11月至1995年4月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曾举办了一个奇特的展览“全国赝品书画展”。全国各省市36个文物博物馆和收藏单位的156件书画赝品入展,故宫博物院特别提供的具有针对性的48件书画赝品也同时参加展出,以警示世人。

业内人士呼吁,在加强拍卖业自律的同时,应当加强学术鉴定的权威性和经常性,另外,应当加强社会监督力度,对于艺术品经营中的违规行为,检察、工商、税务等机构应预以及时查处和曝光。只有这样,才能遏制住赝品的泛溢!

上篇:大发死人财的活人们
下篇:牵妻的手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1998-04/10/24865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