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良,中国飞机城。
1994年8月,我国第一批6名歼击机女机务员走进中国试飞研究院飞行部,从此,打破了这个纯男性世界。以后又有了第二批,总计10人。她们是贺向荣、黄滨、马丽萍、周娟、周菊、赵轶、石海琴、石晶、霍跃玲、张海燕。
这些青春绚丽的女孩子,当时年龄最大的19岁,最小的不满17岁。
歼击机机务维护一年四季都在日晒雨淋风吹雪打的跑道上工作。夏天,跑道上的气温可达摄氏70多度。冬天,肆虐的狂风能使人真正地透心凉,还有上百分贝的噪音,各种因素的无效劳动,以及最让人提心吊胆的隐患和故障。各种飞机从数百万到数千万不等的价值,以及比自己体重还要多的黄金培养起来的飞行员生命都在机务人员的手中。面对这样的担子和工作,无论谁都无法轻松。
4年过去了,她们有过在严寒中双手被冻裂钻心疼痛的经历;有过在酷暑中姣好的面容被暴晒脱皮的体验;有过在紧张的心理压力和体力耗尽接近极限之际,多次默默流泪的痛苦磨难。然而,她们熬过来了,走过来了,逐渐成熟坚强了。
黄滨是她们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个。1996年盛夏,机械师出差在外,领导上安排她代理机械师,负责某种歼击机技术上要求极高的换发动机工作。她首当其冲一丝不苟,起早贪黑,终于圆满地完成任务,令小姐妹们及工友们刮目相看。还有多才多艺能歌善舞的赵轶,曾打破试飞院女子百米跑纪录,这项纪录已保持了36年。
青春和明天是美好的。
10名女机务员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和知识,她们都在工作之余参加了大专文凭的学习。她们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务人员的知识结构也需要更新,要想使自己的明天更美好,必须充实和完善自己。
人们有理由相信:这枝盛开在试飞场上的鲜花会越开越艳。
图一:飒爽英姿的女机务员群体。图二:在庞大的机体前,她们显得并不“高大”。图三:黄滨在精心维护。图四:工余不忘“充电”。 柳影 杨裕金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