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98年07月03日

陕西工人报头版 下岗了,决不能趴下 鲜花盛开在试飞场上 《生活空间》之外的故事 图片新闻 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当前版:第A1版:头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头版
01

下岗了,决不能趴下

文/王仁忠

我叫王仁忠,今年46岁,1970年我由一名下乡知青从农村招进武汉国棉二厂当车工。由于我工作积极,刻苦钻研,曾多次被厂和市纺织局评为“青年突击手”、“技术革新能手”。

没想到,90年代初纺织行业大滑坡,一夜间,我不得不离开心爱的车床,下岗了。从厂里回家,我失魂落魄,象被社会抛弃一般,感到无脸见人。一家三口就只一百多元生活费,既要给妻子治病,还要供儿子读书,真不知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有一天,我送妻子去医院回来,时间还很早,母亲却神色郑重地叮嘱我煮米做饭。我当时感到有些奇怪,等到我舀米时,发现米桶里埋了一个小布包,打开鼓鼓囊囊的小布包一看,里面包着一大扎一元、五元、十元的零票子,共1000元,这时我才明白,为解燃眉之急,母亲是瞒着哥嫂用她多年的积蓄来接济我。想到父亲早年去世,母亲独自苦撑这个家,这是她老人家省吃俭用,一点点积攒用来防老的钱啊!我顿时泪如泉涌,成串的眼泪滴落在钱包上。想自己堂堂七尺男儿,难道下岗之后就活不出个人样吗?就该遭人鄙视,成为家庭的累赘吗?不,决不!我不相信凭勤劳和智慧养不活自己和家人。于是横下心,走出家门找事干,挣饭吃。

经人介绍,我先后做过搬运工,当过推销员,顶班上车床,帮人开“的士”,就象俗话所说的“挖个凼子就浸水”,尽管收入微薄,但还可以维持小家庭基本的开支。这时,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业的路很多,下岗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改变观念,放不下国营单位职工的架子。与此同时,武汉市劳动局为下岗职工开展了各类转业、转岗培训。这件事启发了我:为什么不发挥自己专长,寻求更好的发展呢?

从十四岁起,我学木工,对盘木头情有独钟。于是,就试着干起室内装修这一热门行业。由于工作认真,能让客户满意,生意也不错,生活开始有了改善。但是,这期间一位客户投诉我:一场暴雨后他打开门锁,却推不开大门,以为房里窜进了强盗,急忙喊来邻居,准备大动干戈。后来才发现,是木地板起拱顶住了房门,闹了一场虚惊。这件事差点又砸了我的饭碗。我只好一边上门返修地板,一边解释,由于木材“干缩潮胀”,变形起拱在所难免,连当今地板制造业先进的国家也无可奈何。

我立誓要解决木地板变形起拱的问题,如得不到解决,绝不再搞装饰装修行当!我暂时放弃了装饰业务,自己下了自己的岗,刚刚出现转机的日子,又过不下去了,我不得不重新操起方向盘,一边为生活劳碌奔波,一边紧张地学习和思索。

然而,要攻克木地板起拱这一技术难题,对于我这个实际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来说,真比登天还难。但我想,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从这以后,我四处求教,常常跑图书馆,逛书店,自学有关数学、物理、材料学方面知识。有次,我在书店相中一本书,看看80元的标价,摸摸口袋,手缩了回来,我买不起。营业员知道了我的难处,让出了半边柜台给我抄写,我硬是伏在柜台上抄了整整两天,摘抄了大量的数据和有用的资料。通过这件事,我又一次感到下岗职工并不孤立,全社会都关心支持我们,我更加坚定了攻克这一技术难题的信心和决心。就这样,我用三年的时间,学习了初、高中和大学的数学、力学、制图学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掌握了攻克木地板起拱难题的理论知识。

几年来,我的读书笔记和设计图纸,累积起来,足有20多公斤重,我经常伏案,书桌的油漆都被磨得脱落了,视力下降了0.5度。经过反复的设计和力学分析,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我最终完成了S形曲线木地板的图纸设计。

1994年6月,经过两天精雕细刻,我硬是用手工制作出了一对有企口的曲线地板。当我将两块板拼拢、用力敲打试验时,它们紧紧咬合,纹丝不动,仿佛生来就是一个整体——我成功了!成功的喜悦,使我下岗之后第二次流泪,但这是喜悦的眼泪,成功的眼泪!

实验虽说成功了,但转化成商品,仍然还有曲折艰难的路程。不说别的,仅一台直边木地板生产设备就得数十万元,何况闻所未闻的曲线木地板生产设备呢!

于是,我开始自行研制生产曲线木地板的机械。哥哥姐姐给我凑了点钱,作为研制机械的资金。但是,这笔钱连买台旧车床也不够。为了节省开支,我常常光顾废品回收站。有一天我买了台旧式手摇压面机,哥哥调侃道,你准备开个压面铺?后来我稍加改制,竟变成了一台精致的小刨床。为了证实某一设计是否合理,我无数次坐公共汽车到人家厂里观察请教,有时,仅仅为了开盖看一眼机器结构,不惜花钱请人家吃饭,而自己常常啃方便面,甚至饿肚子;为公关,我口袋里装着红塔山和武汉产的红金龙烟,递给人家的是红塔山,自己抽的是红金龙。

我边学边干边研制,历时两年,乘车坐船步行累计10多万公里,手上腿上脸上留下试车时受伤的疤痕有18处之多。搞实验时,我扭伤了筋,不能自如动作,但为了尽快完成机械研制的预定计划,不得不带伤调试车刀,不料,不听使唤的左手拌动开关,车刀旋转,又把右手一个手指削掉一公分多。别人拉我上医院,我怕打断思路,随手用香烟的过滤嘴止住血,说:“我一点都不痛,去医院干什么?”然后继续进行实验。俗话说,十指连心,怎么会不痛呢?不一会,钻心的疼痛使我昏倒在车床旁。

1995年12月7日,第一台制造曲线木地板的机械诞生了。1996年8月2日,国家专利局受理了我的专利申请。行内专家预言,这个看来并不惊人的发明,必将引来惊人的效益。

刚刚申请了专利,一位香港装饰业大亨出资500万元,要与我合作;还有位港商干脆出价100万美元,要买断专利权,此外还有许多外商纷纷前来洽谈合作。今年正月初二,还有人劝我东迁福建,用优厚待遇吸引我办厂。这对于债台高筑、困顿多年的我来说,该是一个何等大的诱惑!但我一次又一次谢绝了,申请了“超王牌”曲线木地板的注册商标,在江岸区一个并不起眼的连城村挂牌建起武汉连城木制品厂,自任厂长,迈开了自主创业的第一步。我决心要通过努力超过地板王!

我这么做原因很简单,我就是要为下岗职工争口气!我忘不了彷徨中的下岗人员,希望自己的专利发明能为更多下岗职工解困,为国家分忧。因此,当我筹办曲线木地板厂时,不仅请来同我一道下岗的工友,还两次在全市再就业赶集大会上招聘了58名下岗工人共同创业。我们几十个下岗工人自己动手建厂房,仅用一个月时间和8万元资金,就盖起了原预算20万元、工期近三个月的厂房。我还利用东北木材资源丰富的优势,同吉林松花湖林场合办分厂,使当地150多名下岗两年多的工人重返工作岗位。

曲线木地板自去年5月问世,连获金奖,求购者络绎不绝,每天加班生产,还是供不应求。在1997年“国际室内装饰博览会”上,曲线木地板夺得大会金奖。一位来自地板王国的外国专家,翘起大拇指,直叫:“了不起,了不起!”同年8月,在大连又一举夺得国家专利局举办的“第六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工人日报等数十家新闻传媒,以及亚洲电脑网络纷纷予以评价,一时之间,让我名声鹊起。

在此,我将自己的人生体验真诚地献给每一位下岗职工:路,总是人走出来的,人都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机遇,关键是,下岗后绝不能趴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