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晨雾未尽,在行人稀少的神木街头,总能看到一位身材适中的年轻女子吃力地蹬着人力三轮车,急驰在通往县城农贸市场的路上,车身上醒目地印着“馒头、包子、花卷”。
这位卖馒头的女子叫焦琴琴,31岁,1990年西安矿业学院毕业后即投身于陕北煤田建设的大军,后来由李家畔煤矿调入县焦化厂从事财会工作,去年10月却因单位效益不佳,夫妻双双下岗。刚离开昔日热火朝天的工厂,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一大家子,自信开朗的她整日愁眉不展,不知所措。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了解到纯碱工艺馒头在神木县城尚未有人专门经营,且此项工艺技术难度不大,投资少,风险小,便决定投资于此。没有资金,他就四处求人借,并倾其所有积蓄凑了一万多元;没有场地,就满街打听租赁;没有技术,就狠心抛下尚未断奶的孩子出门考察学习,顺便购买所需设备。东奔西走了近一月,去年12月份,在简陋的店铺里,她第一笼商品馒头伴随着热烈的鞭炮声出了锅。
接下来,便是夫妻俩每天凌晨三点之前就起床蒸馒头,七点前将蒸好的馒头分头拉去卖。起初,她连三轮车都不会蹬,索性推着走,每天坚持卖到晚上六、七点,晚上回来还得准备第二天的活:和面发酵,一直忙乎到夜里十一、二点。辛苦与毅力终于换来了收获的回报,如今,焦琴琴的馒头产量与销量大增,由过去每天卖四五十斤面的馒头发展到现在能卖掉二百多斤,员工也由过去只有她们夫妻俩人增加到七人,其中还有两名下岗工人,利润日渐丰盈。
当回顾下岗后艰难的创业史时,这位年轻的女大学生禁不住热泪盈眶,谈到将来的发展,又充满信心,她要让自己的馒头进入千家万户,扩大生产规模,尽可能地安置一批下岗职工,为政府分忧解难。 (王进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