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经济包袱”越背越重建校贷款如何还清

谁为蓝田董家岭人解忧愁

2023年10月26日

本报讯 蓝田县小寨乡董家岭村这几年计划生育、公粮入仓、植树造林等工作在全县称得上呱呱叫,然而,该村村民仍为几年前建校时贷下的3.5万元巨款越“滚”越大而感到头痛。

董家岭村地处小寨南山,该村荒山、荒坡多,村民耕作方式以担、背、挑为主,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养殖业,生活十分困难。1997年以前,村小学破烂不堪,墙壁裂缝,晴天看“星星”,雨天漏陈泥,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村干部看到学校地处滑坡地带,10间教室的大梁墙体有明显断裂现象,决定新建小学,并将总投资为15.4万元的建校方案呈报有关部门。方案被批准后,该村通过村民集资和村外援助共获资金11.9万元。工程总算竣工,建筑队又三天两头地索要工钱3.5万元,村委会只得在万般无奈中从信用社贷款偿还了工程债。

董家岭村有158户630多口人。建校时人均50元,才集资3万余元。这些钱远远满足不了建校所需的庞大资金,仅就这么一点可怜的“建校费”,也在筹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对此,村干部解释说,不是村民们胡搅蛮缠不配合建校,而是的确拿不出钱来搞公益事业。尽管如此,乡亲们还是想方设法凑齐了建校款。

这几年,村干部外出办事都掏自己的腰包,村上没钱,他们就住在熟人家;其基本工资,谁也没领过一分钱。前几年,粮食价格较好,集体经济还可以。虽还不清外债,但对6000多元的利息还能缓一缓。近年经济收入甚差,归还贷款的难度陡增。这对仅靠传统农业的穷村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小学盖好多年,老师颇为负责,娃娃特别用功,学校教学连续3年在全乡名列前茅。但如何还清这笔贷款仍为全村人所焦虑、头痛。按说,董家岭村天然的大山大坡,具有发展养殖业的巨大潜力,可纯朴善良的村民只能寄希望于有关部门、有关人士在西部大开发中,向村民伸出一双温暖的手,引导他们还清贷款,走上致富之路。 (陈忠勇陈强)

上篇:报户口的遭遇
下篇:西安达商厦无条件退货咋就这么难?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0/7/2000072802-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0-07/28/33299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