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毕茗
墨,是中国古代文人的“文房四宝”之一,除了其使用价值外,还有其收藏、鉴赏价值。墨,始于西周,当时的人用石墨磨汁而书。后随着纸的出现,就有了松烟制成的墨丸。三国时,制墨方法大有进展,已知和胶之法。魏、晋时,石墨已被淘汰,墨的形状亦由丸状变为螺形,制墨名家魏有韦诞,晋有张金均。唐代时制墨业大兴,不但民间制作,官方亦开办墨厂,以松烟和麋鹿胶汁制作。南唐李迁珪更是一代制墨名家。到宋代始有油烟墨。宋代佳墨价高,使制墨业更为发达,制墨者精益求精,竞相加入各种香料药材,如麝香、犀角、珍珠等,墨的开头和外表也追求尽善尽美。
宋代制墨名家辈出,墨工与文人之间关系密切,还出现了以桐油烧烟代替松烟制墨,墨色光亮,为人称道。元代朝廷轻文,制墨业进展不大。明代制墨以油烟为主,兼以松烟,棉烟等,配料其精者加入麝香、冰片、珍珠等名贵药材,使其香气扑鼻,防蛀,防碎裂,还有药用价值,被名之为“大国香墨”。制墨名家竟相施展手段,纷纷在质料、形状、装饰上出奇制胜,使墨在香、色、形、饰、坚固诸方面,达到了空前的完美,墨不但成为使用品,而且成为一种完美的工艺品,集雕刻、绘画于一身,成为一种高雅的赏玩、收藏品。所以,墨上多有“不可磨”等字样,其价值自然昂贵。
清代制墨,集前人制墨之大成,是我国古墨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而且大大超出了墨的书写,绘画功能,不但有药用的墨,而且有专供玩赏的“精鉴墨”和收藏及送礼用的“家藏墨”。其制作工艺之精良,配料之精当,无与伦比,制墨名家辈出,名墨众多,如乾隆年间的“五香”墨,嘉庆年间的“名花十支”等,皆为古墨之宝。装墨的盒、匣也极为考究,包装精美。
除黑色墨之外,古代还有供绘画用的彩墨,又称“色墨”。彩墨在唐宋绘画中已使用,其色至今已历千年而不变,实乃一奇迹。现存最早的彩墨是明代成化年间的产品。
古墨的产地,以安徽徽州为大本营,故有“徽墨”之说。如今盛行硬笔,即使用毛笔,亦多用墨汁,磨墨书写不多,墨的用量大减,但作为古墨的收藏,却很有价值。
古墨的作伪方法主要是:将旧碎墨进行重新装制,或因成套名墨遗失不全而行补缺,亦有以劣质品冒充名墨、因而收藏时仍需进行鉴别。鉴别古墨,首先要有古墨演变、产地,历代名墨、制墨名家诸方面知识,除了从名款上鉴别外,墨之质地也有新旧之分。新墨颜色灰而不黑,无论如何浓厚,也不黑,旧墨则颜色纯黑,用其作书、绘画,色泽鲜亮,且不沾笔毫。
另外,鉴别时还须留意,旧墨在制做时,就有一种“礼品”货,系当时特为送礼之用,其外表虽美观雅致,而质地多为劣质品。还有用皂烟、烟囱烟、煤烟等造的墨,皆等而下之,不得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