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一个“过来人”的点评

2023年10月14日

□文/阿敏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也不要问我姓谁名甚,只告诉你们一点,1958年的时候,就是“大跃进”那年月,我出大名风光过一阵儿,亩产放卫星74388.8斤,上过报纸。我对你们所说的,不算什么指导,只是一个“过来人”的一点体会。

现今的人们浮躁,这我知道,但得分看是干啥的,有些行业的人是浮躁不得的,一些“基本功”必须要掌握。过去走江湖的最讲究这个,不狠练个三年五载的,不敢上街摆场子。现在倒好,有丁点儿技艺,就迫不及待想展示身手,连小偷都如此。报上就登过这么两件事:一偷儿入室行窃,忽见主人归来,忙藏身床下,随后居然鼾声大作呼呼睡去,结果被捉;另一偷儿,摸来手机一部,却不会使用,偏巧正有电话打入,面对铃声,不知所措,面露惊慌,于是也被擒获。这等业务素质,竟然还敢“练把势”,那还有不“倒霉”的?

闲话少叙,题归正传,还是让我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咱们这一行的事。某地搞滴灌,在地里修了一些池子,然后说是实现了什么“化”,记者一去调查,有的池子靠路的一面只砌了一道弧形的墙,有的池子没有铺水泥底儿,里面的小树都长了手腕粗细;有个地方说是种了3万亩蟠桃,号称“蟠桃之乡”,而实际上只种了4000来亩;还有个地方,养牛很出名,牛的数量是通过合并外乡村牛的办法来实现,等检查完后再送回。这几件事露了馅都被曝光,有人说这是运气太差,撞在了枪口上,依我看,实属必然。为啥?行事者的素质太差,注定要如此。

干咱们这一行,万变不离其宗,说白了,就是在数字上做文章,但这里面是深有讲究的,在很容易查对的事情上,最好别去发挥想象力。像蟠桃的亩数,就不宜做文章。土地是死的,挪不动,人家一查,很容易露馅,不像牛,可以从甲村牵到乙村。据我这些年的观察,偏偏在这类事上,翻船的人最多。这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素质低,不是这块料。在砌滴灌池事情上,倒是可以发挥一下想象力的,可惜又过于马虎,操作得不够细一一无论如何,把路边的池子还是要认真砌一下的嘛,特别不可原谅的是让树从里面长出来,太不小心嘛。马虎也属于素质问题。

做得稍好点的,是借牛凑数。甲村的牛合并到乙村,甲乙两村的牛又可以合并到丙村,看来是动了些脑筋的。检查或前来取经的人,即使发现乙村的牛似曾相见,也不要紧,就说是几个村子的牛相互配种,儿子像爹没啥奇怪的,一句话就可把人堵回去。在这一点上,文章做得可圈可点。当然喽,它也算不上什么新创造,这一招40年前我们就用过,那74388.8斤的亩产,就是这种移花接木的结果。这件事的最大失误,是没有管好群众的嘴巴,见着记者之类的人,乱说一通,这是最能坏事的。如何做好群众工作,让他们的嘴巴紧紧地闭住,是体现人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那时放卫星,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尽管群众并未看见堆成高山的粮食,但诗人说他们坐在高高的粮山上“撕块白云擦擦汗,凑着太阳抽袋烟”,他们就没说有什么不实。

做成一件事,光凭胆子逞匹夫之勇是不行的,尤其这年头,跟我们放卫星时大环境不同,鲁莽行事极易出问题。事前缺乏策划,操作粗心,加之手法陈旧,没有不弄砸锅的。归纳成一句话,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对大家急于出“政绩”的心情我理解,可也不能奋不顾身呀,是人不是人的,都想在这上面耍一耍,还有不栽跟头的?

上篇:“社会保障”亟待“法制保障”
下篇:于文华高歌“三个代表”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1-12/12/305793.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