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起风帆——腾飞于旬河之岸
水依山转,山因水活,山水相伴,相得益彰的白柳镇位于旬阳县城以北,距县城约9公里,在96年机制改革中属新建集镇,座落在风景如画的旬河东岸,南于安康接壤,西于镇安毗邻。全镇所辖11个行政村,72个村民小组,3410户,12000人,地域面积86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8300亩,村村实现“三通”,地大物博,民风淳朴。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素有北大门之称的白柳镇,集镇规划面积为2.5平方公里,地域开阔平坦,平均海拔在260至275米这间,涉及两村11个组。交通运输极为方便,旬河大桥连接东西两岸,西康铁路、210国道从境内通过,小北环公路双向环绕南北两站。水能资源充足,旬河穿境缓缓而去,跨世纪的冷惠渠引水灌溉工程流经此镇,上游有西北最大的民营钟家坪水电站,旅游产业开发前景光明,通讯网络、宣传设施、银行、医院、学校应有尽有。工企业发展势头迅猛,投资加大,厂矿林立,效益可观。集镇建设初具规模,三纵七横框架已形成,供电、供水各职能部门一应齐全。如今的白柳是一个设施配套,功能齐备,服务完善,具有潜在开发力与展现辉煌的现代化集镇。
产业调整——农村经济蓬勃发展
白柳,旬河岸边一明珠,土地肥沃而神奇;白柳,旬阳大地一骄子,歌声嘹亮而悠长。白柳乘改革开放之东风,沐西部腾飞之雨露,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及十六大会议精神,按照“调结构,增收入,活机制,强队伍,转作风,抓落实”的总体工作思路,因地制宜,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商贸工业化”两化建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624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17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64元,同时加大党建和精神丈明建设的力度,计育、卫生、文教、信访、综治、民政、统战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全镇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以向小明书记、王海彬镇长为首的镇领导班子,始终坚持“立足资源,面向市场,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全镇以烟、姜为龙头的主导产业种植已达到12000亩,实现了人均一亩经济园的既定目标。以产业结构调整统揽农村工作全局,积极推进烟、姜、果菜、蚕桑四大产业建设。共实现产值510万元,有力地推进了本地的经济建设。积极推广和普及农业增产技术,在粮食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全镇仍完成粮食产量3050吨,油料产量154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及天然林管护工作,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营造了风景如画的白柳集镇。以参与式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为主的扶贫攻坚工作卓有成效,小康村建设扎实有力。同时,以兴建集水窖建设为重点,努力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切实的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为白柳镇的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招商引资——百花盛开群星璀璨
高瞻远瞩,开拓进取的白柳镇领导班子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工作要求,立足于白柳镇实际,认真做好政策宣传,广泛深入地进行对外开放再教育,提高群众对改善投资环境的认识,树立起“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思想意识。家有梧桐树招来金凤凰,良好的环境,优惠的条件,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客商前来考查参观。现已建成年产万吨电解锌厂、黄姜皂素加工厂、新型页岩砖厂、年产万吨水泥项目也既将在白柳安家落户,还有为数不少的一些项目正在洽淡之中,有的已签订意向合同。一花引来百花开,强劲的引资工作态势,为个体私营经济搭好了平台,更令人欣慰的是一批以餐饮、服务、商贸、建筑、加工为主的私营经济雨后春笋般在白柳镇兴起,星罗棋布在项目建设周围与街镇初步形成商贸一条街繁荣景象,短短两个月时间实现企业,总收入5014万元,总产值4629万元,收到种玫瑰得花的效果。
向小明书记回顾白柳镇的巨大变化,无不感慨地说:“白柳有如此变化,一是得益于集镇开发为他们营造了再发展的良好环境;二是得益于非公有制的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在谈到招商引资问题时,他略有所思告诉记者,近年来,镇政府及时转变工作思路,放手、放胆、放政策,倾注全力抓资源,一门心思谋发展,从而使一大批项目在白柳生存发展,成为镇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向书记还谈到他们招商引资的具体做法是:一、成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小组,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信息传达,优惠政策咨询和接待,为招商引资提供一个优质、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二是实施“走出去,引进来”的战略方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三是落实招商引资专项资金,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四是内强基础,外树形象,为招商引资提供舒适的内外环境。五是放开用活政策,优化投资软环境。六是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坚持走“企业+农户”型发展战略,为企业持续性发展提供了保障。
外商发,地方富,百姓乐。好一个一石三鸟,投资商获得可观的经济利润,愿意投资办企业;当地经济获得了所需的财力,实力大增;老百姓的收入节节升高,大家欢喜,好一个白柳镇!好一个招商引资!
精绘蓝图——迈开双脚启新元
有高要求,才有孜孜不倦的奋发,才能结出累累的硕果。白柳镇不满足已取得的成绩,又提出了新的目标任务和重点。2003年主要目标任务是:国民总产值增长12%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5%,农民人均收入净增200元,创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镇。提高以“三通”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质量,文化、教育、卫生、民政、扶贫攻坚工作实现新突破,全面推进全镇“两个文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工作重点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改进干部工作作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充分发挥区域、交通、资源三大优势,努力推动建设项目,服务旅游、绿色农业综合示范三大园区工作的进展。
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标任务重点,白柳镇上下齐心,采取加快重心及工作方法的根本转变,围绕建设绿色旬阳,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文化的工作主题,全力做好老龙沟绿色农业综合示范区、旬河两岸退耕还林两项重点工程。围绕建设绿色白柳这个主题,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交通优势。建设以30万吨水泥厂、科威、科达公司为龙头的工业园区,以柳村绿色产业科技示范园,钟家坪电站库区水上乐园为拉动的旅游区;以老龙沟绿色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的生态农业示范区。形成黄姜生产加工经济链、青竹生产加工经济链、矿产开发加工经济链、旅游开发经济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新项目,以项目带动全局,加快旬白工业区的尽快形成;充分利用快捷便利的交通条件,加快旅游开发步伐,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实施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提高小城镇经济品位,增加小城镇在农村经济中的占有额,以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力争把白柳建设成现代化乐园,使这颗旬河明珠灿灿于千秋。
获得成功是令人欣喜的,但走向成功的路确是漫长的。挑战再挑战就能发现新的自我,跨越再跨越就是新的境界。驶上新世纪开放开发快车道的白柳人,正以崭新的精神面貌,继往开来,去迎接辉煌灿烂的明天。 本报安康记者站 张春生 唐登林 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