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我眼中的“负利率”现象

2023年12月19日

前些日子,许多媒体在关注当前的“负利率”现象时,多把落脚点放在所谓的专家建议上,说是与其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一万元存款一年后“蒸发”掉142元,不如选择“炒房产”、“炒股票”云云。

笔者在感谢这些媒体为老百姓提供有关“负利率”的最新资讯之余,却对所谓的“专家建议”不敢领情。怒我不恭地问一问这些专家:你站着说话不嫌腰痛?如果说中国的富人权贵也算老百姓的话,你的建议只适合于极少数极少数的“老百姓”,而多数的老百姓是不存在什么首选不首选的。再说,你不去规劝亏人者不亏人,而劝被亏者躲开,这算什么专家?

谁都懂不能在一棵树上把人吊死,但在存款这件事上,大多数老百姓就吊在银行这棵树上不卸绳子。减息也好,息负数也好,高额利息税也好,存款余额反而增加了!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曾经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的储户中,有53,3%的储户回答:当物价上涨时仍“愿意继续存钱”。我想,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家庭理财上的求实务真。如果谁有兴趣且有能力,还可以做两项调查:(一)如果存款利率是零或负数你是否继续存款?(二),如果存款不但无利息还要交一定比例的保管费你是否还继续存款?我料定,这两项问卷都会有相当比例的人数回答“继续存款”。这是为什么?要从储户的结构上找原因。常听老百姓议论:“穷人才存款,富人不存钱”。这话虽不准确,但也不离大谱。据说全国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富人有3000万,这些人多半不会靠银行存款利息来生小钱,而是用钱投资生大钱。这里说的穷人,是相对贫困的人,托改革开放的福,有了节余但不富裕,他们把“涓涓细流”,存入银行是为了“天睛防下雨”,因为我们的社会保障还不完善,比如医疗保险所覆盖的人群仅占我国人口的6%,存在决定意识;目前还没有决定“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存在”,“穷人”们存的那点钱,是买房、看病、养老、子女上学和应付意外灾祸用的,不指望那点“全是胡椒也不辣”的利息来生钱,而是把银行当成保险柜,比放在家里安全。你想想,买套不错的住房得一、二十万元,一个孩子供他从小学到大学最少得十几万元,害一场大病住院就得几万。他们拿什么钱去首选房产、股票?所以,老百姓对利率负数“反应平谈”。

我常常在储蓄窗口看到,年老和年轻的公民,拿着薄薄的充其量是几百元的钞票,存入银行,他们从不看墙上的利率表,没有抱怨,没有失态,他们的脸上似乎刻着“投入的希望”:上学、养老、看病、买房……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老百姓是在默默地承担改革成本,默默地为国家分担困难,默默地为社会稳定和推进改革做贡献,这样的百姓多好啊!专家如果要提建议,就应该以亲民的理念,建议政府和银行关注老百姓的利益,在物价指数上涨3%的条件下,怎么确定存款利率? (亦杰)

上篇:辟一座“后花园”
下篇:“案件模拟现场”洗清弱女奇冤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4-09/03/349515.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