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一湖碧水荡漾着市民游玩的笑声,这是宝鸡市实施渭河市区段生态治理后的新景象。而让市民更加欣喜的是多年未能回升的地下水位“起死回生”了。据宝鸡市水资源管理处今年3月份的监理资料显示,与2000年相比,市区地下水位平均回升约8米左右,地下水位漏斗中心上升达30米以上。
素有关中“水龙头”之称的宝鸡市,过去有10多条河流环绕,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从市区中间流过。但是,随着西部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加之大量开采地下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市境内的3000多条河流80%以上基本干涸。为了缓解用水的紧张局面,扭转地下水位快速下降的现状,减轻“热岛效应”的伤害,2002年宝鸡市政府发出了《关于逐步关闭市区部分自备水源井的通告》,先后关闭了市区81眼自备水源井。市区自来水公司的机井全部停止开采,实行用水统一调度,陆续启动了引嘉济清、冯家山供水等一系列工程,增加了地表水供应量。宝鸡发电厂、宝鸡氮肥厂、秦川机床厂、石油钢管厂、新秦造纸厂等部分耗水较大企业,通过利用节水设施,加强循环水利用、接用自来水等方式,减少地下水开采利用量。目前全市年开采地下水总量为3620万立方米,每日开采地下水约10万立方米。随着去年渭河市区段140平方米的金渭湖的建成,至今湖面水位一直保持在海拔583.50米,由于河(库)水的渗透补给,渭河两岸地下水位迅速抬升。据宝鸡市水资源管理处日前监测资源显示,与2000年相比,市区地下水位平均上升约8-10米,地下水位漏斗中心上升达30米以上,已基本实现了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本报记者 赵阳 通讯员 秦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