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抗战中的国立中学

2023年10月04日

满园

抗日战争时期,北平天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在天津的南开大学,迁至云南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大学和在天津的北洋工学院,先迁至西安,后又迁至陕南城固,成立西北联合大学,这是人们近来传诵的美谈。其实,战争期间西迁的大学为数甚多,如中央大学由南京迁至重庆,复旦大学由上海迁至重庆北碚,浙江大学由杭州迁至贵州贵阳,燕京大学太平洋战争后由北平迁至四川成都,武汉大学迁至四川乐山等等。

抗战时西迁的学校还不仅是大学,还有很多沦陷省区的中学也迁到大后方。初期这些学校称某某省临时中学,这都是沦陷了的省份的中学师生,基于民族大义,怀抱着爱国热情,不愿当亡国奴,历尽千辛万苦,在战火硝烟中跋涉千山万水,来到大后方的。后来当时的政府把这些学校改为国立,由国家负担。我曾在资料上看到有国立第二十二中学,猜想抗战期间国立中学至少有二十二个。据一位甘肃籍的朋友告我,在天水有国立五中和十中,而五中大抵是由山西迁来的。据我所知,在四川江津有国立九中,是由安徽迁去的,陈独秀住在江津似和这有点关系。在四川湖南比邻(即川东南和湘西)有国立八中,也是安徽迁去的,海外史学家唐德刚即八中毕业。

抗战时还有难民站和儿童教养院。难民站即难民临时收容所。千千万万沦陷区的人民不愿在日寇铁蹄下忍辱苟活,拖家带口逃到大后方,战时交通极其困难,有钱的乘车乘船,没钱的一头挑着行李一头挑着孩子艰难跋涉。到了一地,住到难民站,条件极差,一间大房子,难民们摊开行李打地铺,聊避寒暑。吃的稀饭咸菜。但这表现了国家对这些有民族气节义不帝秦的百姓的尊重和照顾。儿童教养院原名难童教养院,对在战争中因轰炸等因失去父母,或流亡中与父母离散成为孤儿的,加以收容,兼有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的职能;当然条件很差,很简陋,营养差,有时吃不饱,医疗条件差,教育水平低。但是我在上初中时,就有一位同学是从教养院来的,由于营养不良长我两三岁还比我矮,他的名字王超然,也是教养院给起的。

我在抗战后期上过两年国立中学,现在详细谈谈我所在的国立中学。我读书的学校名国立第八中学,简称八中,当时八中分成许多分校,因为校舍不好找,容纳不下很多学生。校舍常用寺庙和道观,或用薄木板当墙,甚至用竹篱芭糊点泥当墙,当时木料竹子便宜,甚至上山砍来即可。而当地冬季也不太冷,凑合着也可以过去。当时八中分校甚多,我记忆在湖南乾城县县城(即今吉首市乾州镇)有高女部(高中女子分校)和初女部,乾城县鸦溪镇有师范部、所里镇(即今吉首市)有初一部(初中第一分校,永绥县(今花垣)有高二部和初二部,四川省秀山县(今重庆市秀山县)平块镇有初五部,开始大多是沦陷区来的流亡学生,后来这批学生逐渐毕业,分校减少小,也收了本地学生。但教师多是东部省份来的,水平要比本地省立中学为高,而且是公费(即不收学费,吃住免费,本地生交伙食费),所以报考者很多,我入学那年,是从一千多考生中取七十人。在抗战初期,不是公费,而是贷金,即将学生在校期间各种费用总和登记在毕业证书上,学校就业后在数年内还给国家。但贷金制难执行,就改为公费。)我所在的学校是八中初一部,学生三四百人,校舍在半山上较平的一块地方。宿舍有门无门板,有窗无玻璃,靠门窗的学生冬季很冷。低年级学生睡通铺,高年级睡双层床,没有灯,晚自习后摸黑到床上。晚自习有带灯罩的洋灯,灯芯吸油点亮,四五人一盏,很亮,比桐油灯草的灯亮得多。

学校办灶。八个人一桌,一罐子菜,米饭尽饱吃。抗战胜利前每天只有午晚两顿,教养院来的无家无收入的学生早晨只好饿着。有开水供应,冬季他们只好喝点开水增加体温。抗战胜利因交通困难国立中学在大后方还待了一年,1946年才复元。胜利后一年伙食大改善,菜也以肉食为主,后来一大钵子肉八个人吃不完。每天派两个学生监厨,即监督厨子(那时不叫炊事员)不得私拿食物,至于多吃一点好东西在所难免,也帮着摘摘菜,有时厨子也给监厨的锅巴吃,大锅锅巴厚,香,黄亮黄亮的。派两个学生采买,学生拿着现金带厨子去买菜,回来向会计报账。监督采购由全校学生轮流担任,杜绝伙食漏洞。但有时也有风潮,学生对校长不满意,大多数学生故意多吃半碗饭,饭就不够了,于是就怪叫,用筷子敲打碗。校长最怕这一招,因为克扣粮食的名声难以担待。于是校长跑到饭厅向学生道歉,把管伙食的训斥一顿,叫再作一顿晚饭,多加几十斤米,菜特别高档,晚自习后再吹吃饭号叫大家来吃。原本晚饭就吃多了,怎么吃得下呢?只吃些好菜,饭剩了一大堆。

抗战时印刷条件困难,课本由学校发,主课一人一本,副课一桌两人共用一本,用完还学校,再给下一届用。作业本反面也要用。没有自来水钢笔,简易的蘸水钢笔也没有,用毛笔写英文字母,也能写得很好。阅览室只有几份报,印象里没有图书,谈不上课外读物,中英字典都没有,老师英语口音不准,汉字读别,也无从发现。体育只有一个篮球,出了汗也无法洗澡,夏天下河游泳。有个理发室,只准剃光头,理发师老头技术不高剃完了头皮痛半天。服装有点军事化,戴帽,扎皮带于腰,在上衣之外,打绑腿,还要在胸前右侧挂一符号,长方形布质,上写国立第X中学XX部XX班某某某。

1946年国立中学撤销,教师凯旋原籍,学生各各回家。国家发的路费很优厚,节约一点够两个人用。学生回到东部省份的故乡,凭国立中学转学证可免试进入公立学校,同时继续发给公费,我就一直领到一九四七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即使在烽火连天的岁月,仍是弦歌不歇,非常难能可贵。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根本的是教学生做人,做有品格有个性的人,而民族大义,爱国情怀自是品格中最重要的。

上篇:抗战时期的民众教育馆
下篇:古人反涂鸦拾趣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Img/2005/6/2005060303-1.jp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5-06/03/234571.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