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 张翟西滨
买书始从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我正读初中,在所学不多的几门文化课中,尤对语文课偏爱有加。那时,没有什么教学大纲,语文老师总会前半节讲授课本知识,后半节朗诵长篇小说《海岛女民兵》,由于他声情并茂、绘声绘色,大家听得十分动情。我清楚记得,上别的课程,课堂很嘈杂,而语文课同学们听得相当专注。端详老师手中四方不大的书,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于是,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几乎都攒起来买了书。
买书就是为了读书。在“学工、学农、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的岁月里,也没有多少书可读,我买了《海岛女民兵》、《高玉宝》、《红雨》、《闪闪的红星》等几十本文学书籍。通过阅读,使我从中领悟到不当“胡汉三”、要做“高玉宝”的做人道理。1976年4月,高中毕业的我插队落户到周陵公社南贺大队第四生产队。也许是知识青年,队上的墙报、板报、社员会上的读报,大都落到了我头上。每当一天繁重的农活结束,晚上“与书为伴”就成了一大爱好。哪怕停电,亦会挑灯夜读。读书是驱赶黑夜、打发寂寞的最好选择。正是那个时候,我试着捉笔写点诗歌、快板、散文、故事等文艺篇什。1979年第三期《咸阳文艺》发表了处女作。随后,我以从事学前班老师的阅历,创作了一篇3000余字的儿童故事《棍棍》,在咸阳市第五次故事会上讲出,荣获创作二等奖。尔后,被省群艺馆编辑的《群众艺术》月刊头条插图刊出。高兴得我不知所措,好长时间“兴劲”不退。
伴随一些文字频频见诸于报刊,更激发了我读书写作的欲望。1980年9月,我招入陕棉二厂,分到宣传科当干事。下班后,自己主动参加市上的一些文艺创作班,渐渐“咬文嚼字”成了我的嗜好,“勤读多写”成了我的座右铭。十八般武艺都愿学,消息、通讯、言论、相声皆涉笔,先后有几百篇稿件散见于多家媒体。
也许是嗜文的缘故,1996年2月,我有幸调入咸阳市工人文化宫,成了半个文化人。在文化宫我主编《工人文化报》,这是一张小报,专为培养职工文学新秀而开垦的园地,我全身心呵护她、栽培她。忙里闲暇亦写点。1999年连自己都搞不明白会痴迷于“画配诗”,且一发不可收。4年间,稀里糊涂在全国、省市多家报刊发表画配诗百余首,有的还被《杂文报》、《杂文选刊》、《杂文月刊》、《幽默与笑话》等全国性报刊选登。一些同事朋友见我就说:“西滨呀,你那巴掌玩味还蛮有意思。”建议我出本集子。于是,2004年推出了个人第一本漫画配诗集《人啊人》。一年之后,又推出第二本杂文言论集《尘世走笔》。
人常说,好酒不敢上头,好事不敢过头。不知咋的,我还盘算着不久的将来能写出第三本、第四本……在第二本书的扉页上,我曾自嘲道:“从商是务实之举,是发家致富的路,而我却偏偏头脑发热,‘蚂蚁啃书本——咬文嚼字’”。
直面“图书越来越多,阅读越来越少”之现状,面对“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箴言,真的,吾愿毕生搏击在“书海”中,徜徉于“文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