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处理…

平均工资增长为何受质疑

2023年10月08日

·大丫山·

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296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0%。然而,这个接连增长的“平均工资”却让绝大多数公众高兴不起来,人们对这个比去年同期增长18.0%的“平均工资”,显然充满了诸多质疑和不解。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平均工资数据有问题吗?显然不是!毕竟,作为国家级统计局,其数据的采集和得来,都是经过了层层严格把关的,而像平均工资这种事关国计民生乃至今后经济决策的重要数据,他们更不会有丝毫马虎。这个平均数据之所以跟广大公众预期的相差甚远,在笔者看来,是因为“平均数据”掩盖甚至抹杀了现象之间的“本质差别”。

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增长幅度也不尽相同。不仅如此,当前我国劳动保障部门习惯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工作给出指导意见:经营者工资超过一线职工一定倍数的,其工资增长幅度不能超过一线职工的工资增长幅度。这种“幅度限制”表面上能使管理层与职工的工资差距缩小,但实际却不是这样,“涨幅限制”绝不等于“绝对的工资数额限制”。比如,中国平安老总马明哲目前年薪为6610万元,在涨工资时,马明哲的工资即便只增5%,增加的实际工资数额却多达330.5万元,这个数据拿去算平均工资增长数,将会起到巨大拉升作用,将掩盖无数差异。

以上这些还只是企业内部收入的差距问题,而当前,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同样惊人。国资委统计评价局在2006年编制的一份统计年报显示,石油石化、煤炭、通信、交通运输、电力等12家企业员工工资达到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3到4倍。如果加上工资之外的各种福利待遇,实际收入差距更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以及不同工薪劳动者之间,工资快速增长的人群必然会拉升“平均数”,从而掩盖其他人群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相对较低的境况。面对节节攀升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自然有人会充满疑虑了。

专家指出,社会经济现象之间的同质性是计算或应用平均指标的基本前提。但是,如果统计对象在类型上有着本质的差异,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关系上存在根本性差异。这时,把平均数据作为国计民生的参考乃至制订相关发展政策,就会抹杀更大范围内的本质差别,这不仅不能反映总体的一般水平,甚至会得到歪曲真实情况的错误结论,影响更大的发展和决策。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专家、学者对国家统计局统计出来的城镇在岗平均工资予以质疑和担忧的原因所在。

上篇:活力四射“排头兵”
下篇:媒体应少给公民起绰号
分享到

© 2023 陕西工人报
制作单位:53BK.com

↑ TOP


http://szb.sxworker.com/Content/weixinlogo.png
陕西工人报
http://szb.sxworker.com/m/content/2008-08/06/278329.html
陕西工人报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