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岩梅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时常会记起年少时亲历过的许多风俗民情,尤其是“引媳妇”、“出嫁女”这类喜事,更是历历在目。
“引媳妇”、“出嫁女”在陕北农村都要举行一个仪式,就是在选定的日子举行一个约定俗成的仪式,把村子里的父老乡亲叫在一起,摆个简单的宴席,当地人把这个仪式就叫“过事情”。
山沟里的宴席,可比不上城里的花样,一般叫“吃八碗”,就是简简单单的几样饭菜。不过,为了让乡里乡亲吃得满意,为了获得几句夸奖,主事的那家常常是在“过事情”的前一个月甚至前一年就开始盘算了。赶到办事的第二天一大早,专门有一个天生亮嗓门的办事的沿村就喊开了:“庄客,一家一个”,大人还好,小孩子们可就等这句了,平时早上大人喊上十遍八遍都叫不起的小后生们,一听这话保准立马从被窝里跳起来,从拴着的铁丝上拽下褪了色的洗脸巾,沾点水,抹两下,手背都没湿,一溜烟跑了。等到大人再喊,早不见人了……女孩子们拿起梳子沾点水,给头上扎两根红毛绳,装模作样地在镜子里一晃,也溜出去了。色泽黑亮,入口筋道爽滑的荞麦面饸饹,香喷喷的软糜子油糕,油旺旺的肉荤汤,再铺上一层鲜嫩嫩的葱花,光颜色就看得让人直流口水,更别说吃了……尤其冬天,老远就能看到过事情的那家院子里冒出的白气,稍走近时,炸油糕的香味与浓浓的荤汤的味道结伴扑鼻而来,在过去的农村,能吃这么一顿像模像样的饭那简直堪比过年呀!
平时手脚一刻都闲不住的男娃娃们早早坐在东拼西凑、七高八低的木凳上,就盼着心中等了很久的“八碗”上桌,之所以叫“八碗”,是因为八样热菜以八个大碗分装。要说这八碗得分为软八碗与硬八碗,无论家境好坏,硬八碗是必须有的,除了简单的四样凉菜外,还必须有:烧肉、炖肉、丸子、酥鸡、酥肉、肘块、排骨和清蒸羊肉。满满八大碗,最后还得来盆猪肉炖粉条大豆芽的菜作压轴菜,配上提前蒸好的白白胖胖开口笑、上面还带着红点的新麦子馍馍做主食,吃得大伙怎一个“畅快”了得。再说这软八碗,是家境好的人家在必须的硬八碗外,再增加几道眼生的,譬如木须肉、过油肉什么的,一餐下来,只要听到客人说:“可吃好了”、“人家的饭没话说”之类的话,主人就高兴了。
记得那时我在山里看井,恰逢村里有一家人引媳妇,过事情的头二天,主人专门到我们驻的井上邀请我们,请人的是这家的男主人,五十出头,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的他略带一点腼腆状,他说,后天他家过事情,如果我们愿意,可以去参加,村里的人都请,虽然并不认识我们,但山里的讲究,来的就是客,大概怕我们误会,临走时还特意强调不用上礼。我一听,一百个乐意,第二天就跟着去了,主人让我们坐到他们最尊贵的位置,按理这个位置是留给年长的人的,但主人说我们是客人,该坐,几番推让,最后坐定。
那天吃的正是我日思夜想的“八碗”,也是我长大以来吃得最高兴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