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05月04日
头版
01

请“财神”

本报记者 潘飞

咸阳市制鞋厂以制做布鞋为主,从七四年到七九年,产品滞销,企业连年亏损,给工人无法发工资,成了市上的“老大难”。有一段时间,厂长与工人一起,走街串乡,吆喝卖鞋。

企业濒于倒闭的原因主要是工艺差,质量低劣。在人们日益需要优品名品的今天,要赢得鞋的市场,提高鞋的模具工艺技术和式样成了当务之急。七九年初,咸阳市制鞋厂厂长刘世忠亲自带人入蜀进豫,四处求教。在郑州二二七制鞋厂,他们打听到长垣县有户农民几兄弟搞鞋模具有方,迅速赶去学习。经过磋商,七九年四月,把这户农民兄弟三人及老大的媳妇从乡下请到咸阳城,让在厂里当临时工。

请进的农民名叫朱世贤、朱社贤、朱民贤,及朱世贤的妻子李香甫,年龄最大二十八,最小二十一。厂里职工望着远道而来的“乡巴佬”议论纷纭:

“好家伙,咱城市的技术还不如乡下?知识分子还不如农民?怪事!”有人泼冷水。

“可不要‘偷鸡不成反倒蚀把米’。”有人“砸洋炮”。

朱家兄弟心里亦惑不是滋味,心想,咱是外乡人,是靠手艺吃饭的,可不看他谁的眉高眼低。于是,他们寻找该厂生产的鞋与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鞋的差异,然后,博采多家之长,精心设计图纸,制作模具。第一批鞋做好后投入市场,被一抢而空。顿然,职工们兴高采烈,厂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喜上眉梢。霎时,干部、工人士气大振,七九年十月新产品正式投产,制作的各式各样的鞋,在市场上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八〇年一举扭亏,盈利十六万元:八一年盈利三十六万元;八二年盈利四十乏万元;八三年盈利五十二万三千元。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他们制作的鞋还参加了广交会,受到外商的好评,几年来出口将近五万双。职工工资不但到了手,而且拿到了奖金,有的工人月奖竟拿到二三十元。职工们喜从心来,高兴地说,“财神”(指朱家相兄弟)进了厂,咱鞋厂繁荣又兴旺。厂里给朱家兄弟分别定了“八级技工”、“瓦级技工”、“四级技工”的级别,按级付工资,每月发奖金。

“把他们留在厂里当正式工”。咸阳市制鞋厂的领导和工人们都萌生了这一愿望。在有关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几经周折,八二年七月,他们终于把朱家三兄弟及老大的妻子的户粮关系转到咸阳城。九月,批准他们为正式职工。

清代思想家龚自珍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格降人才。”人们喷啧称赞咸阳市制鞋厂“财神”请得好!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