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说“召回李斯”
西安 毕郢原
人谓秦始皇“暴”,一焚书,二坑儒,罪莫大焉。不错,作为一代国君,毁灭文化,伤害学者,斥为“暴君”,并不为苛。然而,他也的确有不“暴”之处,如收回成命,召回李斯便是。
公元前二三七年,初登帝位的秦始皇,因为“郑国事件”,下了一道“逐客令”,命令非秦籍的政府官员,限期离开秦国。自然,楚籍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不过,李斯并不顺从。当他被押送到国境时,上书秦始皇,骂他重声色,弃人才,背离先王之道,而且说这样下去,“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言辞锋利,句句刺心。可是,秦始皇读了之后,不但没有施加“暴政”于他,反而撤销了“逐客令”,召回李斯,委认“丞相”,辅佐国政。能说此举不值得乐道吗?!
当然,就此我不是说秦始皇是个“贤君”,而是说他并非处处“拒谏”有时侯倒能从“逆耳”之言里闻出真诚,采取果断行动,调整政策,广纳忠秦之士,此可鉴也!
一个人办事不怕有失误,就怕失误了拒绝改正。试想,如果秦始皇硬推行“逐客令”,恐怕难有后来一统天下的局面。然而,以“暴政”闻名的秦始皇,却一反常态,礼贤下士来了。这,并非秦始皇一时心血来潮,而是他欲称霸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要气吞六合,席卷天下,就得有人才。不然,今逐这个,明遣那位,只能剩下一个“孤家寡人”。不要说成就事业,恐怕连身家性名也难保。反之,忠秦者留,乱秦者去,使贤才各就其位,就能“威震四方”。泰国一统神州,就是例子!
研究秦始皇撤销“逐客令”,重用李斯的事,倒有某些教益。人事政策不比其他,一定要慎重,如果处事出错,就该迅速改正,不能考虑个人面子,一错再错。应该事业至上,召回不该被“逐”人员,让其为“四化”献力。这就叫以大局为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