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4年12月25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为伞正名 前年前夕话新诗 明年元旦上映的新片 图片新闻 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动物 西府曲子 高尔基谈文学三要素 朝阳 一首诗中十个一 小幽默 追求 浅谈小小说的人物刻划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前年前夕话新诗

——访诗人晓蕾

本报记者 田永祯

屋外瑞雪飘飘,室内炉火熊熊。新年前夕,记者在省作协的一间小屋里,采访了中年诗人、《延河》常务编委晓蕾。

晓蕾在中学读书时,就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新诗。一九六三年从陕师大毕业后,他自愿赴延安工作。延安,这块神奇的土地,吸引着他年轻的心。他到那儿去,既想作一名战士,又想作一位诗人。次年七月,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组诗《滚滚延河向东流》,这组诗被中央电台配乐朗诵。组诗中《这窑洞住过毛主席》,后来还选进了省编语文课本。圣洁的延河水,给他的诗注入了蓬勃的生机。从此,他便从这儿起步,越过崇岭古道,向着新诗的峰峦登攀……

在采访中,记者问:“而今新诗不太受欢迎,你以为症结何在?”

诗人沉吟了片刻,然后说,从内容上讲,某些新诗关心时代、关心现实、关心人民不够。古往今来,诗歌兴盛之时,也是诗歌与人民的脉搏扣得最紧之时。比如四五运动,诗歌发挥了匕首、投枪、号角的作用,就是因为它道出了亿万人民的心声。新诗老不去讴歌人们关注的事物,而局限在比较狭窄的感情世界里,自然就要脱离广大读者。

诗人接着说,从形式上看,艺术也有个新陈代谢的问题。人们的审美趣味,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变化。因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要求刻意创新。那种僵硬的、陈陈相因的东西,那种晦涩的,不知所云的东西,当然很难震撼人们的心灵,相反却会使诗与人民疏远。

谈到这里,记者想到了诗人的诗风。他的诗,多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总是生活触发了他,有话要说,他才写诗;他从不无病呻吟。同时,在形式上,他追求朴素自然,雅俗共赏,很少有玄而又玄、百思不得其解的篇什。记者认为,他的诗风,便是对他自己诗歌主张的一个最好注脚。

记者又问:“你以为新诗的前途若何?”

诗人望着窗外报春的雪花,眼里闪烁着希望的光彩,用诗一样的语言说:“正象大自然有电光雷火和红花粉朵一样,生活中有诗。因为这种使人感动、引人联想、发人深思的奇异之花,才使生活变得更美好,才使人变得更崇高。因此,诗没有不受重视的理由,也不必怀疑它的前途。可以断言,新诗将与不断进步的人类共存。”

诗人还高兴地指出,新诗之河虽然屡经曲曲折折,但依然浩浩向前,不可阻遏。一些采用现代派手法的诗人,正在吸收传统的艺术营养。一些用惯传统手法的诗人,也在借鉴某些现代派的表现技巧,这两个方面的表现手段的结合,对创造中国式的,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新诗,无疑是有好处的。这是诗人们的责任心和群众观点的体现。

诗人深信,新诗的繁荣是可以期待的。记者在握别诗人后,也对新诗充满了信心。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