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人”与“得心”
咸阳师专 高时阔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虽然嫉才多疑,然而有时爱起才来也真是爱得要命。比如,他想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竟不择手段地将徐庶之母“取来”作人质。后来徐庶虽被骗进了曹营,却始终“一言不发”,曹操一直没能从徐庶嘴里得到“一谋”。这是因为曹操虽得其人而未能得其心。
自古以来要想得到一二能人贤士并不太难,但要真正取得他们的信档,使他们心情愉快地尽其能、展其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如今,有些单位的领导用人十分“霸道”。科技人员在他们的统治下,如置身“冰窖”、得不到温暖和信任,更不要说施展才能了。致使那里人心思“暖”,人心思走。不过这些领导又有“高招”!不放!对有“外心”的人,宁肯闲着也不放。
笔者所在的学校日前接收一名工厂来的自费(停薪留职)进修生。入学前竟被厂领导逼着签订了一份“合同”:学习期满回厂,必须工作十年以上才能提出调动。厂方为了郑重其事,还到县公证处办了公证。这下可把你“霸”住了。然而,“霸”得住人“霸”不住心也是枉然。如果这家工广不从根本上改善科技人员的境遇。即使再留人家十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曹操其人有时糊涂,有时聪明。比较起来,他在对待关羽的去留问题上,做得还是明智的。眼见关羽归汉意切,其志难移,得其人而得不到他的心、倒不如落个人情,赠袍赠马,让关羽一走了之。日后曹操败走华容小道,终获关羽“义释”,也算是“善有善报”了。而今,各业人才并非私有,让有本事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为四化建设贡献才智,则是于国,于民、于人、于己善莫大焉、绝非昔日曹公放关羽归汉可比,我们的领导者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