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星,从南国升起
一—访青年歌唱家董岱
本报记者 田永祯
歌坛上的一颗新星,正从南国升起。她的名字顿时风靡了广州、深圳和香港,报刊电台也竞相报道和评介。有的说,她的歌音色甜美、轻松自如;有的说,她的歌声情并茂,缠绵柔美。而权威们则说,她的歌清丽纯厚,在当今歌坛上独具一格。
这颗新星,就是中国唱片社广东分社的青年歌唱家董岱。初春的一个晚上,我育幸在古城西安采访了她。
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和“董岱!董岱!”的欢呼声中,她迈着轻盈的步子,走下舞台,来到演员休息室。舞台监督李颖介绍之后,她热情、天真地与我握了握手。“她是著名演员董行佶的女儿。”李颖补充说。
哦,原来是这样。她的父亲,我是熟识的。六十年代我在北京求学时,董行佶曾几次给诗社作过关于诗朗诵的辅导。时间虽然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
谈及父亲,她那双灵秀聪慧的大眼睛却有些潮湿了。她用深沉的语调说:“他虽有才华。却很不得志。在拍完电影《廖仲凯》,得到社会公认之后,竟郁郁离开了人间。”
稍停一会,这位二十六岁的歌星深情地说:“我今天之所以能唱几支受观众欢迎的歌,与父母的熏陶和教养是分不开的。”她说,早在她幼年时期,妈妈就教她唱歌,使她爱上了这一行。此后大一些父母要求她从琴、棋、书、画和诗、歌、舞诸方面打基础,走上了全面发展的坚实道路。
“你这个北京人,怎么到了广州?”我问。
“我原在基建兵文工团搞创作、写歌词。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到了广州。”董岱回忆说。一九八三年春节,她随《西游记》摄制组到花城,抽空看望了父母的朋友—一东方宾馆的经理。这位经理知道她爱唱歌,便请她唱几支曲子,想不到歌未唱完,在座的人无不称好。经理当即决定给她办借调手续。在这儿,她唱起了《血疑》的主题歌,歌声柔扬跌宕,赏心悦耳,人们都将她误为山口百惠……
“你的艺术风格是怎样形成的?”我又问。
“谈不上风格。”她低着头羞涩地说:“我父亲说过,风格、特点的产生,在于对本质的不同理解。演出前,我总要认真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同时与自己的生活阅历挂钩,甚至对每一个眼神都要精心构思,这样才能在歌声中流露出真情。”
接着,她微笑着说:“我比较注重歌曲的艺术性,我认为,愈是通俗性的,就愈要注意艺术性。我不赞成赚钱的观点,而是要对观众负责。
采访即将结束时,我又问及她的家庭情况。她的母亲陈国荣,建国初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曾经演过许多好戏,至今还活跃在首都的舞台上。她的妹妹公费留学美国,而今正在大洋彼岸深造。
十点了,我们握别后,她和演员们踏上一辆专车,向灯火阑珊处奔驰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