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3月26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植树爱树古风淳 访梁启超旧居 图片新闻 天下第一关 图片新闻 吴敬梓鄙视、八股文 贺绿汀一信见作风 李花怒放一树白 瓷都不败花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植树爱树古风淳

省军区 安然

在我省黄陵县轩辕庙内,一株稀世的大古柏至今仍蓊郁苍单,枝繁叶茂。相传这还是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五千年前亲手种植的呢!

据《周礼、地官》载,东周时期,朝庭规定:“任圆以树事,贡草木。不植者,无椁”。即对不栽树的人,死后不给棺材。公元四八五年,北魏孝文帝曾令百姓分田植树:“男夫一人,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株、枣五株、柳三株”。这就连种的品种和数字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春秋名相管仲说:“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看来,古人认为人君如不重视保林植树,就连当国王的资格也没有了。秦始皇虽因“焚书坑儒”遭受遣责,但他却不让烧有关植树稼穑的书籍。他游览泰山,还专门下令“无伐草木”,可见秦始皇对林木还是爱而有功的。后蜀皇帝孟昶曾令百姓在京城遍种美丽的木芙蓉,于是成都便有了“蓉城”和“芙蓉城”的雅称。汉代皇帝也都重视农桑。 “文景之治”时期,先后九次下诏书劝民“务农桑,益种树”。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倡办农桑学校,培养农林人才,亲领文臣武将在钟山种树,因此赢得了“植树皇帝”的美名。可见,种树爱树的传统在我国真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了。

其实不仅开明的封建帝王是这样,历代受人尊敬的文人学士也是如此,个中也有不少佳话。如三国名相诸葛亮躬耕垄亩,曾亲栽桑八百株,他在遗疏上写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孙衣食,自可足用。”唐代大诗人杜甫,一生酷爱桃树,他到成都浣花溪后,草堂未建,就急于求得一批桃树苗,得苗后曾赋诗曰;“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白居易在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就着手在城内外广栽花果树木,并诗咏其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每逢余暇,他便带领童仆荷锄疏渠,引水浇树。他还写道;“自头栽松桂,早晚见成林,不得载杨柳,明年便有荫”,意思是栽松桂远不如植杨柳。难怪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喜爱在田园水边栽杨插柳。正是他在房前种植了五株大柳树,因而得名“五柳先生哩!

在我国历史上,也不乏军人将士植树爱树的趣事传闻。汉代掌管雍州军政大权的韦孝宽,为防哨所被风雨剥蚀,曾率兵为之广种槐树。数年之后,各哨所槐荫复盖,既保护了哨所,又增加了木材。韦将军因此而得到汉式帝的奖赏。此后,“哨所槐”也遍及边防各地。清朝的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曾在潼关到新疆的数千里征途上率兵遍植杨柳。至今在平凉、阿克苏等地还能看到几人合抱的“左公柳”。近代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爱树更甚。每逢行军打仗时,他都要劝戒士兵不要毁坏林木。他有一首护林诗云:“老冯驻徐州,大树绿油油,谁砍我的树,我杀谁的头”。其爱树,可谓情,真意切。

“俱住矣”!今天植树爱树,我党领导下的广大军区更胜古人千百倍。虽在十年浩劫期间,植树爱树之风,几乎丧失殆尽,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植树爱树之风又大兴了起来,这确是值得我们额手称庆的事。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