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是“印刷体思想”
——评“金鸡奖”获奖影片《红衣少女》
郑升旭 张秦
由电影界专家参加评选的本届电影金鸡奖已经评出,作为一个普通电影爱好者,本应以学习研究为主,如再提出不同意见,当属不自量力。然而,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全当向专家前辈讨教。
这次获奖影片《红衣少女》优点很多,例如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的分寸感,这些,评论界早有论及,不再赘述。但从整个影片给人的感觉看,却总觉得滑腻腻,轻飘飘,缺少应有的份量。究其原因,赖以创造这种“气氛”和建立这种“分寸感”的题材、主题、情节流于一般,过于轻巧,落入新的概念化。一句话,它所宣传的不过是一种“印刷体”思想。
作者塑造的是八十年代的青年人,其中贯穿影片时隐时现的一个重要线索,是一件红衬衫引起的风波。然而,用服装的多样化,反映观念的现代化,这不但在许多领导讲话中有,小说、戏剧等艺术形式中也早有反映,就连服装表演也宣传的是这种思想,当然,更多的是见诸报刊的印刷文字。所以,人们把这种保险不会被打棍子的、通行无阻的、图解政策的思想,叫“印刷体思想”。然而,正因为它没有或缺少编导者对生活的个性见解,采取了驾轻就熟的表现方式,因而缺乏新意,缺乏应有的感人力量。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例如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它象幽灵一样伴随着人们,象马路上的石子一样随处可以碰到,但在这部影片中却基本看不到。要说有,仅仅就是一张电影票和一首“甩膀子”诗,而且发生在教师身上。如果说“以权谋私”的支点是“权”,教师究竟有多少“权”?而大量有“权”而且谋“私”的,影片中却避而不见。当然,教师以权谋私的现象不是没有,但它毕竟没有典型性,因而这种描写打动不了人,也触动不了人们的生活积累和感情积累。正象教师以权谋私缺乏典型性一样,贯穿影片的一件红衬衫的矛盾也缺乏典型性。因为衣着新颖特殊而遭人非议,受到压力,并非一种严重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现象。更不用说在今天,追求美观的外表,穿着新颖的时装几乎已经成了一种时尚和潮流……生活已经前进了,我们的艺术还留在原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剧。而且,不适当地夸大这种矛盾,只能给人一种玄虚感。
这里,我们并不是说要写矛盾,就要把那些具有典型性的社会矛盾正面搬到银幕上,也不是说要图解这些矛盾。但至少不要回避它,至少在反映社会的时候,能通过哪怕是细小的情节让人透视到它,这样才有历史纵深感。决不可以给人以到为止的感觉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感觉。归根结底,这部影片表面上看来浑身是刺,有棱有角,非常热闹,实则缺乏深刻的社会性。这样做来,大家高兴。非常保险。但是如人所说,艺术是笨人的事业,这里却实在是一个聪明人的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