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如秋树春花
夫育
这个比喻是从郑板桥一幅谈写作的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中杜撰来的。
“三秋树”比喻写文章要简洁明了,力避繁缛。就象树木到了深秋,叶子落了,剩下了枝干,显得主次分明,条理清晰。而不是象盛夏那样,浓叶密蔽,枝蔓盘错,分不清脉络。郑板桥在这里用“三秋树”比,而不用“三九树”,除了与下联的“二月花”相又外,大概别有一番寓意的。
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曾说:演戏,初演时东西少,越演越多,再演下去,又越演越少了,也正到这时,戏才演好了。”常写文章的人恐也有这种“少——多——少”的体味。初写,老虎吃天,无从下嘴,没有多少话要说。短是短了,但没有多少货色。再写下去,这想说,那也要写,不善忍痛割爱,往往会失之于长。不断地磨炼,才会写出短而好的作品来。要能删繁就简,不容易。“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简练是才能的姐妹。文短而气长,明快而富寓哲理.需要更高的艺术造诣。
短,而要好,常常与新结伴。文章失之于长,常与陈言旧事老套子分不开。“一枝红杏出墙来”,早春二月,只是“一枝红杏”,就足以领异标新,给人们带来“一年之计”的信息。
文苑浩翰,求新不易,要每写文章都面面俱新,难。但却应该尽量做到“文求一点新”,或是立意,“到人之所未到”;或是题材,“道人之所未道”;……每写一篇,至少贡献给读者多少有一点新东西。
读者是新的追求者,作者也应该是新的创造者。生活在出新,生活的节奏在加快。“三秋树”“二月花”,语出清人郑板桥之口,却是我们现在仍应当刻意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