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6月21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思索·追求·前进 志当存高远 胡子的风波 “学习雷锋”没有过时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图片新闻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学习雷锋”没有过时

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啊:迪斯科与太极拳的角力;试管婴儿与计划生育的交叉;快节奏与稳扎稳打的冲突;拼命地玩与拼命地干的摩擦。传统的、习惯的形式受到了声与力的冲击,于是有人说:“‘雷锋’,已经过时了”。

然而,一九八三年段团委书记小董和几名车班团支部委员从雷锋生前生活过的81815部队“雷锋班”参观学习回来,带回这样的答案:学习雷锋仍是八十年代青年思想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应当贯穿社会主义整个时期。“雷锋”没有过时,雷锋不但要学,而且一定要学好。这趟列车上活跃着一支“学雷锋服务队”,“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要象夏天一样的火热”这种高度文明的精神正在这群活蹦乱跳的年轻人身上闪光。

车过太原,一个垂危病人携带的氧气用完了,家属急得满车厢转,病人也处在惶恐不安之中。蒋车长和列车员孙玉梅等人了解了情况,二话没说……雾霭沉沉中,前方是一个小站,列车没有减速,但一个特殊信号却向小站发出——接飞条。

“35次列车患者急需氧气!”

电波以每秒三十万公里的速度超过了列车。

车到临汾,一个装得饱满的氧气袋送到了。

—个女乘客,胸前的扭扣掉了,她不得不腾出一只手,时刻揪着衣服。对别人,这件事太小太小了,但对她来说,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摆脱眼前这种窘状。

于是列车员送来了针和线。

一个三岁的男孩,挣脱了母亲的手,撒着欢儿地向车尾跑去。车尾没有门,只用一条铁链栏着。这条半人高的铁链对这个小家伙来说算不得什么障碍。他照直跑去;那里很好玩,有移动的蓝天,有飞快倒退的树。母亲惊呼着,绝望地闭上了眼睛,……

再睁开,孩子正在列车员的怀里嬉笑。淘气的小家伙被正值乘的列车员徐西华抢步上前抱住了。

“六一”到了,车上所有的共青团员和青年捐款,买了八十本图书,依次送给车上的小乘客。这是他们的老习惯。孩子们本来为自己过不上“六一”感到遗憾,这下可好了,车上召开了庆“六一”联欢会。孩子们选出代表在意见本上写道:“车上的叔叔阿姨对我们真好,我们在车上又唱又跳,真高兴。”一位叫何仲瑞的乘客感慨地说:“这一切会在孩子的心灵中留下多么美好的记忆啊,不由得使我们这些成年人、老年人都羡慕生长在今天的少年儿童。同时我们也看到列车上的服务员真正是党的好儿女,是雷锋式的好青年。”

都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谈起来极为平常,但却象一颗颗晶莹闪光的明珠,用一根红线穿贯起来,形成了绚丽的一串。“两个小时送了十次开水,扫了四次地”,“汗水渗透了他的衣襟”,“280号,当代的雷锋,八十年代青年的榜样……”表扬的信件平均每出一趟车就要收到五百多份,这些信件是用他们热忱的心和辛勤的汗水换来的。的确,这样的事你、我、他都可以做,但有些人却不屑于做,满足于好高骛远,夸夸其谈。“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正是这些平凡的举动和敦实朴素的作风,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一位外宾在意见本上用才学会的中文写道:“我叫司里达,她叫史珊兰。我们是加拿大人,谢谢您!”欧洲《世界报》一位辑编,目睹了“共青团列车”的列车员与广大乘客的亲密关系,感慨地写了一首诗:

遗憾的是

一在中国停留太短暂。

在这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里,

——我们了解了很多,

但又很少。

所惊讶的是

——如此众多的人们,

能相互和谐地生活

友好地相处。

该下车了,车长匆匆忙忙地招呼着。我们走过去说:“快到家了,你也该好好歇歇了。”她笑了。看得出,她很累。她说:“下车后,我先去聋哑学校,联系列车员学哑语的事;车班的一个同志跟爱人关系不太好,再去看看;然后去商店,买把电动刮胡子刀……”

(摄影 董大新

配诗 、薜瑜阳

题图 张西萍)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