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我国的陶瓷
叶昕
我们中华民族是陶瓷业的开山鼻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
陶瓷可分“陶”和“瓷”两部分。拿陶来说,相传:皇帝制砖,神农做瓦,舜设陶正(负责制造陶器的官员)。但这仅是些传说,其实,制陶可以追溯到新石气器时代。当人们知道用火和熟食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制做简单的陶器了。殷商时代开始有了釉彩,汉代以后釉彩的品种渐渐多了起来。唐代,“唐三彩”的出现,说明我们祖先对釉色的调配、火焰的控制,已经达到了很高水平。
瓷器的出现,始于汉、晋。到了唐代,瓷器的生产渐渐从陶器的生产中分离出来,并且迅速发展起来。瓷器在当时可以分为邢窑的白瓷和越窑的青瓷两大类,著名诗人杜甫和陆龟蒙都有诗句赞美它:“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见当时白瓷和青瓷的水平之高。
两宋时期是我国制瓷业全面发展时期,随着窑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各种釉彩也已五色俱全。各地名窑很多,“定、官、钧、汝、哥(龙泉)”等名窑相继出现,另外陕西耀州窑和遍布黄河两岸的磁州窑系,以及南方景德镇窑的影青瓷,都很有名。这些瓷器的质量很高,不仅国内人民普遍使用、而且还远销日本、朝鲜、东南亚、西、亚、非洲等地。
元、明以后,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博集各名窑之长,以它特有的优越条件,迅速发展了起来,当时,在这方圆仅十数里的地方,窑户工匠却已近十万人,既有官办的“御窑厂”,还有大量的民窑。如:崔公窑、周窑,壶公窑等。他们仿制文王鼎炉、定窑鼎等古瓷,十分逼真,四方争相购买。另外,元代,明代宣德、成化时的青花瓷器源源运往海外各国,使世界拍手叫绝。
明末、清初又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创出“三彩”,“五彩”和“斗彩”。它在彩绘技术上是单线平涂,笔调有力,色彩明朗,确实体现了东方的艺术风格。
清初,“康乾盛世”的出现,仅景德镇的制瓷工匠艺人就达数十万。康熙初年,粉彩瓷器的出现,说明我国的陶瓷艺术进入了全盛时期。当时比较有名的官窑有“臧窑、郎窑、年窑和唐窑。”
解放后,我国陶瓷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全面发展。仅艺术陶瓷一项,它在造型上,极力追求实用与美的结合;在彩绘和雕塑上,注重反映和发扬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和文化思想,又创造出一大批我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喜闻乐见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