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7月09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写不成小说的姻缘 窗外 天意怜幽草 人间重晚晴 朝阳 “永恒的光荣”与“死物” 图片新闻 广告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永恒的光荣”与“死物”

孙豹隐

巴尔扎克说过:“同实在的现实毫无联系的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全属虚构的情节,多半成了世界上的死物。至于根据事实,根据观察,根据亲眼看到的生活中的图一画,根据从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写的书,都享有永恒的光荣。”毫无疑问,这位艺术巨匠的话语道出了文学创作的真谛。

生生活是创作的基础,没有生活,缺乏对生活的真情实感,任何时候都谈不上有真正的创作。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不知有多少鲜明的事例昭示这一点。那些获得“永恒的光荣”的不朽之作,无不是同时代、同社会生活血肉相连的。一九五九年《创业史》的第一部在《延河》连载后,尽管面对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柳青却深深地后悔其中的第二十二章发表得太轻率了。那一章主要是描绘梁生宝率领农民进行割竹子的劳动,而柳青虽然已在皇甫村安家落户整整七载,对秦岭山麓的人物风情相当稔熟,但却不曾有过亲身在终南山割竹子的实际感受。为此,作家一直耿耿于怀,念念不忘要补上这一课。六〇年初,柳青终于在百忙中挤时间上了终南山。在那些上终南山割竹子的日月里,他同皇甫人共使一把割刀,共饮一壶凉水,迎着满天朝霞出工,披着橙橙月色回归,充满着作家与农民与生活息息相通的情感。生活对于那些勤于挖掘、肯于开拓的有识之士是无比慷慨的。柳青后来根据亲自参与在山里割竹子的丰赡感受,在正式出书前改写了这一章。人们读到书中的此情此景时,无不被那浓烈的生活气息所折服,这一章成为《创业史》中最为优秀的章节之一,在千万读者心中事有“永恒的光荣”。

当前,生活在变革,节奏在加快,但这丝毫不能成为创作可以远离生活的理由。崭新的时代才更要细致地深邃地观察生活、剖析生活,把握住生活跳动的脉搏,因为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种全新而陌生的生活啊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