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5年09月06日
第4版
04

作文如织布

贾夫育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章理论家刘勰打过一个比方:“视布于麻,虽云未贵,抒轴献功,焕然乃珍。”(《文心雕龙,神思》)古时普通老百姓穿麻织布,麻与布的质底本来一样,但是,麻经过炮制,机杼上的加工,己经溶进了入的智慧和劳动,而成了比麻珍贵的布了。刘勰以此比喻写文章,虽然通俗,却说明了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无麻无以成布,写文章也不能没有材料。要织出上等布,就要选择质量好的麻;要写好文章,就要深入生活去调查、采访,去发现动人的素材。好妇难为无米之炊,巧织匠织不出没有原料的布,想要不深入生活、不接触实际而写出文章来,只能象童话中的爱穿新衣裳的皇帝一样,自欺欺人,不能赢得读者。

其二,同样的麻,可以织出不同的布。质量不同,花色不同,就看布作何用,也要看织工的技术水平如何。相同的材料,根据不同的写作目的,可以写成不同体裁的文章;在不同的作者笔下,文章的质量、风格也会有高下之分,这就要看作者的功夫了。

其三,古代由麻而成布,不知要经过几道工序。只是现在由棉成布,要弹、纺、浆、经、织、染,还要热处理干燥后才可投放市场。哪道工序上出了问题鄢可能出现次品。看有的高手写文章,大抵千言一挥而就。其实也是经过一番几番对材料的分析、鉴别、综合、编排、推敲的,不过是象织布生产中的自动化流水线,熟而生巧罢了。文章的写作,也许要比织布更复杂、微妙。不过,看看织布,想想写文章,也得有经有纬,有主线有穿插,纵横有致,才能献给社会不同的花色品种的作品来。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