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边区工业之父”——沈鸿
王澄
在抗日战争之初,上海五十多家工厂联合筹商内迁,沈鸿同志是最积极的一个。他以“工业救国”的抱负带了大批的技工和技师,从上海迁到武汉,想为抗战尽力。但国民党政府既不理睬,更不支持。1938年2月,沈鸿终于找到了尽力抗战和能够发挥自己技术特长的地方——陕甘宁边区。他经过不少周折,把十部机器同七个工人带到了延安,为八路军、为抗战服务。沈鸿到陕北后,任边区安塞兵工厂的厂长兼工程师,设计制造了许多武器和轻工机器。他来边区以前,边区除延长油矿有很少的几部机器外,机器极少。沈鸿带来的十部机器都是车床、铣床、刨床、钻床等。边区以这些机器为“母机”,开始制作一些适合于边区的新型“子机”,陆续又制造了各种设备,其中印刷厂的油墨机、纸厂的造纸机、制药厂的压片机、煤油厂的炼油设备等都是主要经过沈鸿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地从他带来的“母机”上制作出来的。这些机器奠定了边区工业的基础。沈鸿同志还帮助八路军前后方修械所增添设备,便利了八路军的作战。
1944年5月在边区召开的工业生产会议上,沈鸿同志获得边区政府的特等奖,毛泽东同志和林伯渠等同志都称赞他为“边区工业之父”。别人赞扬他的成绩时,沈鸿同志总是说:“算不了什么,这一行我懂一点,当然可以做一点事,但这还不是靠大家?我一个人一个脑袋,两只手,能做出多少好事来!?”
沈鸿同志工作一贯谦虚、积极、负责,他每天工作超过十二个小时,对产品制造,他有三条标准和要求:一是成本要低;二是要耐用;三是制造时间要短。这些也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