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铭的来历
大凡名人学士,都爱在自己的居室最显眼处,悬起一挂条幅,写上自己最喜爱的字、句,作为自己行事的警钟,力量的源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座右铭”。座右铭来源于南朝梁太子肖统编的《昭明文选》中崔瑶的文章《座右铭》。座右铭是铭的一种形式,开始是放在座位的右边,用来自勉自戒。后来泛指了,无论是写在书本扉页,写成条幅挂在墙上,或铭记在心中的,都称座右铭。如民族英雄岳飞少年时就立誓“精忠报国”,他母亲就把这四个字刺在他背上,让他时时刻刻不要忘记;吉鸿昌将军把“作官,不许发财”,让人烧制在瓷碗上作为座右铭。
座右铭形式不同,字数也不一,有一个字的,也有上百字的。鲁迅阅读于三味书屋时,有时上学迟到,他就在座位右边刻上一个“早”字来警戒自己,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迟到了。(何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