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奖译的经书为什么好
魏宽勇
凡看过玄奘所译书的人,无不为他精湛的翻译水平、渊博的学识叫绝,就连不少学者专象,在对玄奘所译之书认真作了梵、汉经典的仔细对勘后,也深有感触地说:“玄奘的翻译,对原文忠实,读起来又不别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实,达到这一步不仅有玄奘本人的很多汗水,唐朝的六大学士也付出了辛勤劳动。他们是于志宁、来济、许敬宗、杜正伦、薛元超、李义府,这六人都是当世名士,位居太傅、尚书之列。
原来,玄奘(600——664)为了弄清佛经教义,毅然“乘危远迈”,独身赴天竺(印度)取经,前后历时十七年,游110国,行5万余里,历尽艰难困苦,终于取回梵文佛经657部。取回佛经就得翻译,为此,玄奘夜以继日地工作着。但为了使译文更加忠实于原文,使翻译出来的东西更加符合汉语习惯,656年,玄奘对前来拜会的薛元超和李义府说:“翻译佛经,说来容易,其实很难。因为佛经意义滦奥,要译得通畅易晓,极不容易。历代译经,都有学士帮助校阅润饰。苻坚的时侯,昙摩难提翻译佛经,有黄门侍郎赵政执笔;后魏的时候,菩提留支翻译佛经,有侍中崔光执笔,并且还作了一篇序。
唐太宗时,波颇罗那翻译佛经,派左仆射房玄龄等详细校阅。可惜当今盛世,却没有这样做。请二位最好能在皇上面前代为一言。”
后经薛、李二人陈奏,唐高宗终于同意了玄奘的请求,派了当时有名的六学士帮助玄奘。这样一来,他们能相互切磋琢磨,取长补短,集思广益,所以翻译的水平高。要不,译书就不会这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