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贛骏:第一位飞上太空的中国人
一九八五年四月三十日格林威治时间十八时,在地球上空三百五十公里的地方,“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正在以大约三万公里的时速掠过太空、每九十分钟环绕地球一圈。
在“挑战者”号的三号太空实验室里,穿着浅蓝色太空服的四十四岁物理学家王赣骏,开始对太空失重状态下的液体运动进行实验,以证明牛顿的运动定律适用于液滴。这在人类还是第一次。
王赣骏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华人,亦是美国太空总署挑选前往太空进行他们自己的实验的几位科学家之一。他于一九四〇年在江西出生,在台湾接受小学和中学教育。一九七一年他在加州大学取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不久,就加入了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所,领导物体科学及体力学的研究小组,成为美国微引力学的先驱。后来,他的太空实验项目获准进行,并被美国太空总署接受为随航天飞机旅行的第一批科学家之一。
在“挑战者”号上,他经过两天半时间,设法排除了液滴动力试验仪的故障,嗣后,他拼命地工作,尽量利用太空实验室时间表上所容许的时间。液滴试验仪里有个声学室,又来调节液滴动力试验仪中自由浮动液滴的运动和震荡。王赣骏首先把一个空中的玻璃纸球放进室里。“好极了!”他说,心里对球体由声波控制的稳定位置感到高兴。接着,他把水和矽的液滴轮流注入室内。在液滴旋转和震荡时,王赣骏便设法区别他们形状的微妙变化和不灵活的运动方式,并按照情况来调节声波。三十多个小时的液滴动力试验仪实验,用两架照相机拍摄了下来,成了宝贵的资料。
王赣骏平均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常常废寝忘餐。他的辛劳终于取得了优越成果。不但牛顿定律得到了证明,而且他还看到了人眼从未见过的液体运动的微妙变化。这些知识对于发展不用容器加工的纯净新物质有重大价值,而这种物质的发展在医药和工业上是有很大前途的。此外,液滴动力学上的这些新发现,对天文物理学和核子物理学的研究亦有所贡献。
王赣骏除工作外,也有一些轻松的时刻。在航天飞机上,连吃饭和睡觉这些日常事情也有一种新鲜惑。由于没有引力,所以飞行人员吃东西时很难使手和嘴巴配合起来,以致常把食物送到鼻子上。王赣骏发现最好的办法是把一颗葡萄那样大小的食物丸放在空中(因无引力,它们会停留不动),然后张开嘴巴向前吞食。唯一的问题是,别人看他吃得那么容易,也移动过来分享他的浮餐。
睡觉的安排也很特别。机上有三个盒形睡舱,给六个太空人轮留悬浮着休息。可是“挑战者”号上共有七名人员,因而剩下的一个有时只好干脆睡在空中。机上人员对于这种新发现的行动自由感到十分开心,于是轮流尝试杂技游戏。王赣骏在地球上从来不能用双手撑立,但现在只用一只手就行了。
降落前六小时,所有实验一律停止,以便做着陆准备,这时,王赣骏终于有时间松驰一下,欣赏窗外的景色。“地球像一个绿色带蓝的弹子”。在经过中国大陆上空时,他慢跑了七分钟,创下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跑的记录。为了纪念这次旅程,他还带着一面五星红旗。
一九八五年五月六日,“挑战者”号在加州某空军基地降落。王赣骏走出太空舱后,用中国话对全世界注意他这次太空旅行的亿万中国人说:“谢谢大家的爱护和关心,我很高兴没有令大家失望”。
(摘自《读者文摘》孔慧怡文(题图 赵世霖 摄影 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