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05月2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与狗区别也不易 峨嵋侧记 她它他(小小说) 朝阳 《中国新时期朗诵诗选》 巷道卫士 (选自张朝翔国画展) 霸王鞭 (石刻) 乡思 等待 风度与谈吐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峨嵋侧记

张之沪

“夜话僧人”

中午从山脚的报国寺出发,开始登山。到洪椿坪,已是黄昏时分。走进寺里,看到披着长发的摩登女郎与身穿袈裟剃着光头的和尚挤在一起打水,不禁忽发奇想;渴望知道在现代文明之风的侵袭下,这些出家人平日是怎样生活的。

吃罢晚饭,来到寺外,我们和一个正在乘凉的中年和尚聊了起来。这位僧人俗家姓陈,川西人氏,是个云游和尚。二十年来,他已走遍天下的名山古寺,如今,想留在这里找个归宿。不料寺里的众僧,以他不是在此地出家为由,不欲收留,看来这位云游和尚只好再去“周游列国”了。

和少林外家拳不同,峨嵋派素以内功见长,“昆仑十二庄”是这里秘不传人的绝技,其中有“风摆柳”的功夫,练到炉火纯青的时候,人从厚厚的积雪上走过,几乎不留痕迹。被称为“绝技惊天”的海灯法师五十年前曾在峨嵋山上传艺,是当今娥嵋武僧中最负盛名的一个。“峨嵋山上的和尚现在还有练武的吗?”“和尚有文武之分,我是个文和尚,不会打拳,只会念经。”这位僧人一笑接着说,“峨嵋山上不少和尚都通晓武术,不过,他们从不在人前显露,只是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才在各自的房子里练功。”

“听说山上还常放电影呢?”“是的,年轻的和尚顶爱看了,只要有电影,不论多远,翻山越岭也要去。”“那你们看到外国电影中拥抱接吻的镜头时,又作何感想呢?”一位同伴调皮地说。这位和尚听了淡淡一笑道:“出家人视此若过眼浮云。”

这位和尚高兴地告诉我们,现在全国不少地方都举办了宗教学校,其中以北京的规模最大,每年都有一批经过选拔的和尚到那里学习。从他那羡慕的神情中不难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出家人中现在也兴起了“文凭热”。

谈兴正浓的时候,寺里的鼓声响了,僧人们晚上诵经的时辰已到,我们只好和这位起身告辞的和尚握手告别。

峨嵋活景

峨嵋山九老洞和洗象池的猴群,被誉为“峨嵋活景”,为拜见这些孙大圣的后代,我们早早预备了“贡品”。可沿着九十九道拐崎岖的山路爬了半天,连猴毛也没见到一根。正当我们失望的时候,前面忽然传来“救人啊!”的凄厉哭喊声。冲上前去一看,只见一个怀抱小孩的中年汉子被两只青毛红面的老猴分别抓住左右两肩,以致寸步难行。孩子吓得嚎啕大哭,站在一旁的妈妈也急得连哭带喊,解围之后,这一家人逃命似地奔下山去,可闻声而来的猴群又把我们给团团围住。我们把带来的玉米和糕点一一发放完,即按照山下和尚教的办法把衣服上所有的口袋都翻转过来,并拍拍双手表示再也没有了,猴群才让开一条路。走在后面的一对小夫妻可没有我们这么走运,可能是“买路钱”给得少了,几个猴子一怒之下,把新娘的裤腿撕了个稀烂,并在其白嫩的腿上留下几条血淋淋的爪痕,以示惩戒。峨嵋山上的猴子就是这样叫人啼笑皆非。

在抗战期间,国民党空军的一个飞行员在上山的路上遇见了猴群,当猴子拉住其裤子索食时,这位平时横惯了的“天之骄子”拔出手枪便打倒了一只。孰料,猴王一声长啸,群山呼应,无数只猴子从四面八方奔来,石头瓦块雨点般打来,这个“骄子”吓得魂飞天外,抱头鼠窜,连滚带爬钻进洗象池,愤怒的群猴又上房揭瓦,痛击这个凶手。最后寺里通晓猴语的老和尚出面,再三调解,并代为允诺以食物抵命,安葬死猴,方才了事。

“史无前例”的风暴袭来,峨嵋猴更是倒了大霉。一天,从北京来的一批“革命小将”不知出自什么心理,竟用水果刀捅瞎了向他们索食的猴子的眼睛!

“群猴嘻戏来我前,攀枝索果弄石丸”。随着文明的进展,我们理应与这些无害的动物友好相处,人的本性应该是善良的。

同是青年

从洗象池到金顶的路上,不时可看到一些农民用“背架”驮着一些打扮入时的港客上山,每公里大约收二元钱的脚力费。游山玩水本是一件饶有兴致的事情,看到被人骑在身下的农民,艰难地朝上爬,总感到有些大煞风景,更为可气的是三个操湖北口音的小伙,坐在背架上还不停地吆喝:“快点,快点!”我们不由气愤地问道:

“你们年轻力壮,为什么也要人背?”这三人听了哈哈一笑说:“好玩嘛!”听到他们的回答,一旁的几位老年游客愤愤地骂了句“什么东西!”

耳闻目赌眼前的情景,使人感得不是滋味,不由得沉闷起来。从金顶返回的路上,远远望见一位年轻人抱着小孩艰难地朝上攀登,走到面前,我们才发现他怀中抱的竟是一位下肢瘫痪的年轻姑娘。随行的一位妇女告诉我们,她们是一家人,这次上山是为了了却已瘫痪多年的妹妹的夙愿。听了这话,我们都吃了一惊,要知道从山下报国寺到金顶足有一百二十里山路,空手上山尚感十分吃力,把一个病人抱上山那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初夏时节,山上依然寒气袭人,可这位年轻人身上的衬衫却被汗水湿透了,望着他那逐渐远去的背影,我们心中荡起阵阵暖意,至此,郁闷的心情才一扫而光。

下山的路上我想:同是新时代的青年,为何有这样的差别呢?但愿重上峨嵋时,心里更多的是名山的秀色,而少一些人为的寒意。

(题图 王尊农 赵炜)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