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心人天不负
李耕书
只要是读过《聊斋志异》的人,几乎没有不喷喷赞赏作者蒲松龄知识渊博,学问深厚,才华过人的。
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一个没落的书香世家,自小就养成了刻苦读书的良好习惯,他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尤其令人惊叹!
蒲松龄年轻时,曾应挚友李希梅的邀请,到李家读了几年书。为了不虑度光阴,他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早晨起来标上日期,一天当中读了什么,都一一记上。如果一天出现了空白,他都感到很惭愧,并警告自己:“今日没读书,今日白活了一天!”就这样,他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读书读到后半夜,后半夜难以入睡时,爬起来再读。
蒲松龄喜欢读书,又喜欢藏书。有时书价很高,可他手里只要有钱。就一定把喜欢的书买下来。他曾有过这样的诗句:“架上书堆方是富。”他把藏书看成是真正的财富。
蒲松龄读书非常讲究方法和实效。他说,有的书读一遍就可以扔掉,有的书却要反复玩味,直到真正弄明白为止。有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他反对那种“老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书方法:他主张读书要善于独立思考,追根究底,在继承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蒲松龄同封建社会里所有的正直知识分子的愿望一样,一心想通过科举而登上仕途,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帮助老百姓讲话,给老百姓主持公道。可是,由于封建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使这位聪敏好学、才智过人的人,每次考试都名落孙山。在失败和挫折面前,他没有气馁,没有灰心丧志,他愤而放弃科举考试,转而著文,来实现自已的宏伟抱负。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压纸用的铜条尺上刻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蒲松龄用项羽破釜沉舟、大破秦兵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历史故事,表达了他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他以顽强的毅力冲决种种世俗观念的压力,克服贫苦生活的折磨,开始了《聊斋志异》的写作。他经常拎着盛有茶水的瓷罐子,带上旱烟叶子,蹲在大路旁边,等待过往行人来此歇足,喝茶吸烟,请人家讲故事。然后又熬更受夜,把搜集到的这些故事,加以精心的粉饰整理。整整经历了二十一个寒暑,终于集腋成裘,完成了这部不朽的文学巨著。“苦心人,天不负,”苦学不辍的蒲松龄,成了载誉中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的伟大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