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仙居
白志强
车驶过一个渔村,眼前顿觉豁然开朗,一边是山,一边是海。看海,烟波浩渺,水天一色,点点帆影悠游,几只鸥鸟奋飞,好一幅天然浑成的写意画;再望山,奇峰突起,峻岭逶迤,片片竹林摇曳,一挂玉瀑溅珠,又一轴造物点化的山水图。紧靠路边,是一块巨石,上刻四个古朴篆字:碧海仙居。
古人称此处为“神仙之宅,灵异之府”,果然如此,久违了!这便是“群峰削玉三千仞,乱石穿空一万枝”的崂山。
据说,秦皇汉武都曾“巡幸”到此,而“崂山”名称,最早则见于《南齐书》。
车停太清宫,下起了小雨。那雨也越下越奇。但见淅浙沥沥的雨丝,朦朦胧胧的山色,飘飘忽忽的雾气,真似把人引入了仙境。走进去,那红花绿树间,掩映出青堂瓦舍,古松虬枝下,座落着古祠幽殿。太清者,天道也,传说中的太清宫,为道仙太上老君的道场。崂山的太清宫建于哪朝哪代?为哪位真人所修?留待宗教学者考证。但在崂山的古迹“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中,太清宫又规模最大,号称道教“全真道”的天下第二丛林”。乍听“丛林”一词,让人不解,它是佛家用语,指僧众聚集的大寺院,怎被道教沿袭了?经指点始明白,我们的“国产道教”并不保守排外,早已将佛家的东西洋为中用。进三宫殿,观赏殿内祀奉的天、地、水三官神威,及雷祖、真武大帝像。出殿后,站在檐下,看到了立于殿前雨幕中的两株山茶花。这花树极易被人忽略,要说它当有几百年树龄,人们也是常见的,不足为怪。可是,听了导游娓娓叙说的一个故事,这花树便意趣横生了。原来蒲松龄曾为它写过一篇小说《香玉》,收入《聊斋志异》。故事说一位书生与白牡丹花仙相爱,几经周折,终成眷属。他们恋爱的“媒人”便是山茶花树变的。不过,电视连续剧《八仙过海》像是把这故事改头换面了,成了韩湘子的一段艳史恩怨。看来,山茶花树的名气仍在浮升。在三皇殿院内,见到又一株奇树,传为汉朝所植,它简直是炎黄子孙历史的见证了。盘绕这棵古柏的是一株婷婷玉立、直刺青苍的凌霄花,每到秋季,古柏梢头绽开无数凌霄花朵,姹紫嫣红,成为太清宫的一景,称之“古柏蟠龙”。更为引人联想的是在古柏离地六米多的缝隙中,又钻出一棵稀少的落叶灌木——盐肤木,这树现在已是峥嵘繁茂,主干正向古柏的梢头逼近。这个三树共生的奇观亦在变化,有人形容,说古柏凌霄已恩爱千年,如今生出个“第三者”,想来大丈夫的根基早已不稳,此为玩笑。雨稍稍大了些,游仙居的客人已有不少聚集在三清殿内品茶休息,我们一行中的年轻人,却游兴正浓,大家向雨帘里冲去,小伙子们兴奋地吆喝着向山顶攀援,姑娘们有的甩掉了高跟凉鞋,光着脚,喳喳呼呼地跟了上来。登至一处峭壁,个个淋得浑身透湿,累得呼呼哧哧,可是,眺望天际深处,大海无垠,收不尽的翻涌烟波,此时的山海林泉更是浑然一体,人的心神也好似欲飘逸腾空了。
返回时,留下一点没有尽兴的遗憾。导游却风趣地作答:“崂山是天公点化,好比品诗,得给你留点余味,好引你再来。”妙!虽到此一游,却还让你在归途中悟到“诗”的风韵,真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