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墓前
祁念曾
秋天的上海滩,天高气爽,凉风习习。我怀着一颗敬仰的心,踏进了虹口公园的门。
一片绿茵茵的草坪后面,是鲁迅先生的墓地。沿着大理石的台阶拾级而上,郁郁葱葱的松柏排列在两旁,象英姿勃勃的卫士在为先生守灵。绯红的、雪白的夹竹桃花在墓后盛开、簇拥着雄伟的花岗石墓碑。毛泽东同志亲笔题写的“鲁迅先生之墓”六个大字闪闪发光。墓前,是先生的铜像。他端坐着,目光深沉严峻,仿佛在审视历史变幻的风云,思索着祖国和人类的未来……
墓前,摆放着一个巨大的花圈,花圈的缎带上写着:“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 日本国仙台县代表团敬献。”啊,仙台!这是鲁迅先生当年东渡求学的地方。一九〇二年,先生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到日本留学,挥笔写下了:“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黯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表现了他献身祖国的豪情壮志。几十年过去了,仙台人民把鲁迅当作自己的亲人。如今他们又飘洋过海来敬献花圈——鲁迅先生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
鲁迅先生用他那支犀利的笔,战斗了三十多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小跑步”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我的面前似乎又浮现出那个阴冷的日子——
一九三六年十月十七日上午,先生还在写《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下午,先生来到了内山书店,后又到一个日本朋友家里,讨论有关鲁迅杂文集翻译成日文的情况。他在冷嗖嗖的秋风中奔波了一个下午,晚上,就开始猛烈咳嗽,气喘加剧,呼吸困难。
十月十八日夜晚,许广平陪着他,他在对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搏斗。窗口泛出灰白的晨光,天渐渐亮了,房间里异常寂静,鲁迅的气喘声格外令人心焦。三弟周建人来了,内山先生也来了,围在他身边,想尽一切办法抢救。但是,五时二十五分,他终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
他的写字台上,还放着《因太炎先生想起的二三事》那篇文章。他的笔,那支曾闪发过灿烂夺目的战斗光芒的笔,还留着墨疤,静静地躺在笔架上。
先生离我们而去了,仿佛走得很远很远。然而,五十年来,他又何曾有一刻离开过我们?他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他那“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先生好象迈着稳健有力的步子,又向我们身边走来,一直走进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