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10月17日

陕西工人报第3版 倘若鲁迅还活着 鲁迅墓前 西岳雄姿 十年挚情系唐山 朝阳 作家的意志 今天,我们走向地心 塔架·太阳 (版画)

当前版:第A3版:第3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3版
03

十年挚情系唐山

——访《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

翟全保

《唐山大地震》刊出后,一时间,钱钢成了街谈巷议的人物。在开滦召开的孤儿座谈会上,我遇到了钱钢,散会之后,采访了他。

钱钢三十三岁,中等个儿,脸庞秀气。我问他为什么要写《唐山大地震》,他回答说:“说真的,一两句话是很难说清楚的。若是非要说的话,那就是我和唐山人民的感情,已超出一般感情,不写出来心里就难受。”

十年前,钱钢随上海医疗队在震后的第三天就来到唐山。一踏上唐山的废墟,就开始忙碌起来。当时钱钢的落脚点有三处:机场抗震救灾指挥部;上海医疗队;抗震简易棚。这三个地方各距二十里,没有车,他就迈开双脚,步行其间。他时而充当消毒员,走街穿巷背着喷雾器喷药;时而充当泥瓦工,给群众盖简易房……很快,他的采访本越来越厚。

他随市民政局护送孤儿到石家庄育红学校,感触更为深刻。“那时,我们每个参加护送的同志都有一个职责:用各种方法使孩子们旅途愉快。孩子们路上很快和我们混熟了,市民政局局长蒋忆潮对我说,这些孩子感情很脆弱,他们一旦和大人混熟了,就很难割舍,下车后要迅速离开。快下车时,孩子们也已意识到,就紧紧抓住我的胳膊不松手,但我还是狠狠心,连声再见也没说就走了。十年了!我始终没有忘记那样的一个夜晚。临归队时,我对蒋忆潮说:‘等我有整块时间后,我一定要扎在唐山,把这些事情记下来!’”

一九八四年,钱钢到解放军艺术学院深造。解放军文艺社要钱钢和另外一个人合写唐山地震,经商量后,决定钱钢写毁灭,另一人写新生。有着三个月的亲身经验,再加上和唐山的特殊感情,钱钢写地震得心应手。

一九八四年国庆节,钱钢利用节假日自费来到唐山,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采访。年底乘寒假时,钱钢第三次来唐山采访,这时的钱钢已做了父亲,他也顾不得回南京探亲,一住就是一个月。

时值腊月寒冬,为了掌握更多的材料,钱钢借了一辆破旧的自行车,独自飞穿在唐山的大街小巷。“七·二八”,对于唐山人民是一个忌日,他们实在不愿提及它,但是为了纪念死去的二十四万人,为了钱钢的诚挚,许多人接待了他,给他掏心里话。为了找姜殿威,钱钢找了四次才找到。第一章“目击者言”一共写了九个人,在采访中钱钢访问了不下十多个。除夕之夜,钱钢提着寿糕,步行十多里登门拜访,等他回来时,已敲响了牛年的钟声……

“你的作品为什么把主要描写放在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上?”钱钢缓缓地站起身说:“英雄们抗震救灾的业绩固然可歌可泣,但是十年后,我仿佛第一次从灾难中看到这次地震,为了抒发我对唐山无法解脱的感情,为了记下人与大自然搏斗的真实记录,为了给人类留下富有启示的‘参照物’,我选定了这个角度。”

《唐山大地震》发表后,有一百多家市级以上的报刊电台转播。同时,钱钢也收到了几百封来信。许多读者来信要求钱钢写续集,当我问起他是否有这个打算时,他说:“目前,还没有这个打算。”

钱钢近影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