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6年11月11日
第3版
03

说说给孩子起名字

兰州 喆夫

我国人的名姓,原来是同姓者众,同名者鲜的,但近年却发生怪现象。倘若我们站在热闹街市间大喊一声“张兰”或者“王林”,往往会有好几位男女同胞应声作答。——这等尊姓大名实在是太多了!姓是祖宗给的,无可奈何;然而从数千常用汉字中择字起名,竟然会发生一呼百应的现象,就令人觉得现在做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的太缺乏文字修养和想象力了。刘斌、陈燕、赵莎莎、杨小波、马建国、牛秀英之多,实令人目不暇接!也许很少有人想过,中国人的起名是一门艺术,是一种创造,是我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里面包含着文学修养、生活希望和时代特征。

在文化作为特权的阶级社会,许多贱民一生无名,他们的称呼往往以姓加排行便行了,如张三李四之类,至多当中再添个“阿”或“小”;女性则随口叫个几娘几妹可也。《水浒》中有三位女豪杰,没一个有“官名”士大夫则不然。不但有名,还有字,并且起得非常有学问。三国时的曹操,字是孟德,德、操俱为做人品节,曹父望儿做一个高尚的人;孟,表示庶出的长子。倘这位伟大政治家生于?牧之家,或许便叫曹阿二了!

旧时的读书人起名还讲究要有出处,不得杜撰。如当代著名书法家牟紫东先生,其名当来自杜甫的诗歌:“东来紫气满函关”,即老子骑青牛出函谷关的掌故:而其姓“牟”,又从牛旁。一名之中颇见学识匠心。

“兰、林、斌、波”之类的名字,并非不美,但人人争用,就有点泛觞了。但这并不意味就选用人们不认识的冷僻字;同时还得避免字形过于复杂,免得孩子很大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此外,起名不可拗口。比如有人名叫“粱昌超”,前两字同韵,后两字同声,就很别扭。其实稍动脑筋,也极容易。比如张姓,又执意不舍“兰”者,可在二字当中加“佩”或“滋”字,由此类推,自可“佩芷”、“佩馨”、“佩蘅”……“滋兰”来自“树蕙滋兰”,乃《楚辞》中的名句,大概不俗。这样起名,顷刻可就,何必非要在“平、斌、林、珍”之中打滚呢?

中国古时,名常用一字,自明清以来,两字名渐多,这或许正是为了避免重名之故。今天的城里人起名,喜欢用一些“抽象”字,如刘非、张平之类,难免又有一呼百应之憾。其实仅与“非”同音的字,可入名的就有“霏、骖、绯、飞、斐、菲、棐”等许多,够不少刘氏子弟用了,何必为一字而弄得难分难解呢?

一名之微,足于辨民族、国籍,足以明命名人的学识、修养。但愿这一文化传统不至在咱们这代人手中丢掉!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