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要认真治假
本报评论员
现在,在一些地方“造假”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病。不仅在经济领域内有假药、假酒、假冒名优产品等等;而且在文化政治生活中,诸如招工提干、文凭学历、评先创优等方面也出现了弄虚作假的现象。今天本报发表的陝毛二厂招工营私舞弊被查处的报道就是一例。
当前的这股造假歪风危害极大。它不仅是社会生活的腐蚀剂,助长了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搞乱了人们的思想,败坏了社会风气;而且严重干扰了改革,使党的政策和各项措施得不到正确地贯彻执行,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对于这种现象,广大群众早己深恶痛绝,党和政府也三令五申地禁止,但是在有些单位就是煞而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究其原因,一是我们有些领导同志有好听假话,不求实际的官僚主义作风,助长了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的恶习,给造假者大开了方便之门。二是层层的关系网,给弄虚作假者形成了保护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盘根错节,互为遮掩。所以大小的问题,上级不出面,一年半载也查不清,使造假者有恃无恐。三是只讲面子,不讲原则,即使查清了的问题也处理不下去,不是下不为例,不了了之,就是轻描淡写,私下了事,给造假者形不成压力,触不到痛处。
因此,更认真治假,首先要从领导抓起,切实地破除关系网,克服官僚主义和个人说了算等不良倾向,真正地把反对弄虚作假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行理想纪律教育和端正党风的一件大事来抓。把所有的人都置于政策、法纪和制度的约束之下,不能有特殊公民,使那些造假者无可逞之机;同时,对那些情节严重,影响恶劣的弄虚作假者要严明法纪,严肃处理,并且将其造假事实和处理结果公诸于众,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那些弄虚作假,以权谋私者在众目睽睽之下,无容身之地。只有这样才能狠煞造假营私的歪风,发扬求实为公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