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02月28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大班》在香港的风波 艺术天地 难得的电视悲剧 广播剧的种类 书法 奇趣电影 修成正果始出山 闹着玩 (古代笑话)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难得的电视悲剧

路海波

我们的电视屏幕上素来罕见悲剧,这是一种审美的缺憾。因此,福建电视台把莆仙戏《团圆之后》成功地改编成电视悲剧《团圆恨》,就格外令人高兴。

《团圆恨》在处理人物塑造与屏幕篇幅限制、人物的复杂性与类型化、当代意识与传统故事框架等诸种矛盾关系时,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发现,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与研究。

一般认为,电视单本剧时空容量有限,只能集中写好一两个主要人物。但《团圆恨》却能对人物关系和情节、事件精心选择,把相关的五个人物同时都推入迫使他们不得不选择的境地,从而展示其独特性格。于是剧中的婉娘、施状元、郑司成不得不在难以挣脱的封建礼教重压下满怀愤懑、含恨弃世;状元之妻甚至求死不得,在知府杜国忠将贞节匾改赠于她时,由于这种强迫性的“选择”而被逼致疯;而杜国忠则通过自己对悲剧的一手导演,完成了他的性格历程。全剧中,凡是人物最出性格之处,正是人物在进行痛苦选择之时:如婉娘自尽前激烈的内心斗争;状元妻在发现婆婆“不贞”秘密时进退两难的心绪展露;状元在母亲“失节”真相无法掩盖时,因忠君、孝母、爱妻无法几全而对死的痛苦选择,等等。剧中对杜国忠破案手法的设计处理虽有些简单化,但杜国忠却并不是个简单化、类型化的反面人物。某种意义上,他象《儒林外史》中鼓励女儿绝食殉夫、过后内心又不无矛盾的王玉辉一样,完全是从他的礼教观念出发导演这出悲剧的。剧终他将状元妻手中的毒酒夺下,将贞节匾改赠于她,他自认为是救了条清白性命,并维护了礼教的“纯洁”。应该说,此人内心是自有其深刻性格内涵的。如用“反面人物”的框子规范他,显然失之简单了。

剧尾将贞节匾改赠给状元妻的处理,有深厚的哲理意蕴,既揭示了整个悲剧的深远历史原因及其必然性,也使人下意识地联想到当代的现实生活。“文革”十年浩劫和当前改革中遇到的种种阻力,已经证明我们这个民族受累于封建传统观念太重太深了,但令人悲哀的是,却并非人人都已认识到了这点。但有人却认为还是原作中让柳氏一头碰死的处理更有冲击力。实际上,那只能造成短暂的剧场震惊效果,而没有改赠贞节匾那样具有更加深远的象征哲理韵味。而后者,无疑是在原作的框架中,注入了当代的审美意识。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