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舞交融再现唐风
李凤山
由省歌舞剧院古典艺术团演出的乐舞《唐都风情》,是继《仿唐乐舞》之后,新排演的一台民俗风格的唐代乐舞。它以唐代著名风景名胜和文物遗址为背景,有关长安风物的传说故事为题材,以今人的臆想融唐诗、乐、舞为一炉,展示了唐代都城的民俗风情。
舞蹈《灞柳飞春》,是以唐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的诗意而创作的。它用柔美的舞姿和寓意双关的柳树画面的变换,表现了唐代妇女在远送亲友和惜别之地的灞桥长亭,对边关征夫的绵绵思情:“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未去就想迎归时,柳枝在手盼成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十里箫管引歌流,画舫满载曲江春”。阳春时节,长安八景之一的曲江,风和日丽,烟水明媚,彩舟争流。在优美迷人的音乐声中,俊俏的女子们,泛舟曲江,时而观赏曲江秀媚的波光水色,时而传球醉酒。《曲江饮觞》,用舞蹈语言将唐代与曲江有关的轶闻趣事再现于舞台,使人领略到唐人欢度太平年月令人心醉的民俗风情。《终南仙乐》,以唐代著名道教胜地,老子李耳在终南山下楼观台说经台传授《道德经》的故事为背景依据,通过身着道袍的道士,席地而坐,聚精会神地演奏咏唱,展现了道教风俗生活的一个侧面。乐曲幽雅飘逸、自然谐调,富于咏唱性,具有长安鼓乐中“道派”乐曲的特点和演奏风格。激扬悲壮、雄伟呼啸的音乐,天幕上六骏的浮雕造型,舞台上六骏奋蹄腾飞的英姿和奔驰的马队,交织成撼人心魄的悲壮舞诗——《昭陵六骏》。它用宏伟博大的气概、浪漫拟人的手法,使人们仿佛伫立于昭陵,联想起当年李世民统率大军,驰骋沙场:“虏骑胡兵一战摧,万灵回首贺轩台”的激烈悲壮场面。用舞蹈的形式将举世闻名的六骏马活龙活现于人们面前,催人奋发。
《唐都风情》的舞蹈,吸取了陕西民间舞的特点和素材,借鉴了地方戏曲的表演手段和现代舞的技巧手法,形成了华丽清秀、强悍奔放、自然融合的新的三秦舞姿风韵;音乐则是在唐乐的基础上,以秦腔、碗碗腔、眉户和陕西民间音乐为素材,经过创新而形成了富有秦地音韵的音乐风格,热情激越、柔美清雅;舞台美术以写意和写实相结合,重在写意的手法,配以大家熟知的陕西名胜风景,令人顿起亲切之感,一目了然。使得《唐都风情》这台乐舞有着鲜明、强烈的民族民间风格和浓郁的陕西地方色彩,有着强烈、多变、优美、明快、抒情的舞台气氛和节奏,符合今人的审美要求和欣赏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