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汤事迹补遗
井谷射
看到日前的“陕西工人报”上,有一篇“张汤审鼠”,文章的主题我能看懂,说的是对子女因材施教的问题,我完全赞成。我这篇文章,绝非唱反调,说的是另一主题,特此声明。
话说也是这个张汤,后来成为汉武帝的大臣。断案时专门看汉武帝的眼色行事。汉武帝不喜欢的人犯了罪,他就交给一向判罪判得很重的官吏办;汉武帝要保护的人犯了罪,他就交给一向判得很轻的官吏办。所以,他办案子最合汉武帝的心意,而又不露痕迹。这可以算是一种高级马屁了。他用这个办法,专杀了许多大臣。大臣们人人自危,后来也联合起来陷害他。用的也是拍马屁的办法,让汉武帝对他起疑心,怀疑他泄露经济情。报给商人。狗咬狗的结果,张汤只好自杀了。因为张汤自己也不是个好人,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写进“酷吏列传”中,酷吏者,辣手辣脚的官吏也。辣手辣脚的结果,害人反杀了己。
我讲这件事,不是为张汤做鉴定。平心而论,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汉武帝手上,完成了中央集权,张汤也是应运而生的人物。汉武帝连年用兵,国库空虚,张汤把盐铁买卖等经济权力,进一步集中到国家手里,虽说是为了替汉武帝弄钱,但在客观上,对于从经济上进一步巩固中央集权制,也是有功劳的。而且,老实说,拍皇帝马屁的事,责任也不能全算在他一个人头上。和汉武帝这样刚愎自用的皇帝相处,也实在不容易,一句话不中意,就会丢脑袋。不拍马屁日子也不好过。不过,在汉武帝手下,毕竟也还有敢提意见的臣子,例如,汲黯就批评汉武帝“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一针见血。范文澜氏在《中国通史简编》中,称汉武帝施行的政治为“多欲政治”,就是从汲黯的话中引中出来的。两者一对比,张汤在人品上就不免差多了。
所以教育子弟,除了因材施教以外,也还要从道德、人品上施加影响。不然的话,子弟今后倘没有大成就,也就罢了。如果出了名,上了历史书的话,这些人品上的污点,也会被记下的。况且今天印刷方便,报刊繁多,记载也详明,说不定连父母怎么教育他也会写上一笔,于父母也有所不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