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陵在历代的遭遇
张文立
秦陵地区埋藏的珍宝是十分丰富的。它在历代的遭遇也是不寻常的。它曾受到过历代帝王的尊崇,也累遭盗掘和破坏,直到一九四九年前,表面只有一堆丘土,茕茕于旷野之中。除了少数骚人墨客偶过秦陵,发点思古之悠情,写诗寄志而外,很少有人问津。
第一个破坏秦陵的是项羽。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帝葬于骊山。公元前208年,因农民起义军攻至戏(今临潼县东),二世听了章邯建议,调骊山刑徒去攻打农民军。公元前207年,项羽入关后首先烧了秦咸阳宫,然后又放火烧了始皇帝陵的墓上建筑。“史记”中说:“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这种状况,同孙殿英盗慈禧墓差不多。“水经德”说:“项羽入关发之(指始皇帝陵),以30万人30日运物不能穷。”这是秦陵刚刚修成后的一次大浩劫。以后又有牧羊人在陵区放羊,走失羊只。他们举火寻找,不慎烧了陵墓建筑,“火延九十日不能灭”。汉高祖时,以新朝君主的宽宏,也有同病相怜之意,命令为秦陵置守冢三十家,以示对前代君主的优厚待遇,这才保护了秦陵。到了东汉,赤眉也曾发掘关中帝王陵墓,秦陵自在必掘之列。三国时,张善为日南太守(日南在今越南广治省内)。有金雁飞到日南。经他考察,这是秦始皇帝陵中的一只金雁,事虽不经,却反映了这时期秦陵文物已经流失到今天的越南北部。魏晋时期,后赵的石勒和石季龙都是十分贪财的人。据“晋书”记载,他们挖“秦始皇冢,取铜柱为器”。唐朝的黄巢也曾掘过始皇帝陵。袁枚在《始皇陵墓》诗中,总结秦陵遭遇时说:“生则张良锥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抹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
到了宋代,宋太祖开宝三年(970)九月,下令陕西西京官员对包括秦始皇陵在内的一些帝王陵墓,要当地官员按时致祭。于是,临潼县令奉诏修始皇帝陵。这是它的又一次幸运。但是,明清以后,盗掘秦陵不绝。近年考古钻探中,就发现有多处盗洞。解放前夕,国民党军队还曾以秦陵为制高点,在陵顶修筑了工事。工事的沟耧壕,前几年还能看到痕迹。
两千多年中,秦陵虽有过几次命令保护,但是,它的遭遇还是不幸的。秦陵文明的流失必不在少数。那么,秦陵内还有没有珍贵文物?肯定还有不少,但等待着人民的发掘。一九七四年,兵马俑出土;一九八〇年,铜车马问世,一个秦陵热出现于大地。
两千年前,是“黔首”们把这些珍宝埋进了地下;两千年后,则由人民把它们请到地上,展示古人的智慧,激励来者的雄心。这应该是秦陵的最幸运的时期了。欲见秦陵埋藏文物的惠面,则有赖于考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