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韵犹存“李铁梅”
——访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
本报记者 冯瑜
包括我本人在内,许多观众都有这样一个看法,即刘长瑜是“文革”中演“红灯记”而走红的。正巧,前不久我走访了这位中国京剧院三团的花旦演员。
和梳一根粗辫子,穿件补丁花衣服的“李铁梅”相比,刘长瑜显得时髦得多了,待我们谈及往事时,她说:
“许多人都以为我是‘文化革命’起家的人物,其实不然。”1951年她不满10岁就考入中国戏曲学校,没毕业在北京演的一些剧目就受到名家的好评。国庆10周年她排演的《牛郎织女》使评论界刮目相看,1960年的《卖水》更是轰动北京,连香港的报纸也载文介绍。之后又下上海、溯武汉,颇受戏迷欢迎,至今有些观众还保存着她当年演出时的戏报。1964年从日本演出回来,刚好戏剧界在周恩来同志倡导下举行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活动,她就参加了《红灯记》的排练,从此刘长瑜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了。
“‘样板戏’曾统治中国戏剧舞台达十年之久,至今毁誉不一,您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呢?”
“我觉得‘样板戏’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艺术无止境,贵在创新,怎么能有一个样板呢?《红灯记》就是现代戏,是凝结着专业人员和观众心血的艺术品。”
她告诉我,周恩来同志从剧本到演出都提出过一些具体意见。有一次看完演出下来对刘长瑜说:“你上台后不要摇头晃脑的,以为是在演花旦,这是在日本铁蹄下,你怎么能笑嘻嘻地登场呢?”他并建议在李玉和牺牲时增加呼口号这一细节。1965年剧组在广州、深圳演出,当演到李玉和牺牲时,台上台下同呼口号,那情景使演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那时,唱‘样板戏’也够难的。‘提起敌寇心肺炸’这句唱词,江青认为我唱得爆发力不够,我就说我没学过小生,回去后向其他老师学习。江青就认为我顶了她,顿时拍起桌子喊:‘你唱,你唱!’当时我心里怕极了。以后我就成了钱浩亮批判‘黑线’时联系实际的典型。”
时下戏剧不景气已是一个公认的问题,许多人为青年人不进剧场伤脑筋,而刘长瑜领衔主演的戏上座率却一直是很高的。在北京上座率是八九成,在外地则是场场满。这当然与人们想看一下当年的“铁梅”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她那精湛的表演吸引了观众。一次外宾看她的戏,我们一个工作人员不爱看京剧,但因为是工作,就硬着头皮拿了本小说去了。看完演出后他找到刘长瑜说:“我本来是不打算看的,但看着看着我就全看懂了,真感谢你,让我喜欢上京剧了。”说到这里,她动情了:“那情景真让人感动。”
今年刘长瑜已经46岁了,社会活动也很多。她是全国政协六届四次会议增补的委员,又是中华青年联合会的常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的常务理事,但她仍然坚持参加演出。去年就演出了60多场,今年计划演出100场,她主演的“春草闯堂”、<红楼二尤>、“金玉奴”、“四郎探母”等优秀剧目深受戏迷们的欢迎。
“以后呢,您还准备继续演下去吗?”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她爽朗地一笑:“老了,还能演几年,但我不愿意演到观众不喜欢的时候。希望退出舞台时能给观众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之后呢,做一些对振兴京剧有利的事情,带一些徒弟,不要让京剧的水越流越细。”
刘长瑜在接受记者采访 冯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