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导读
〇秦川机床厂承包之后系列报道(一)〇该厂与省上签订承包合同后,众说纷纭和猜疑蜂起。如何统一全厂职工的思想认识?秦机厂的作法是一
把底子交给职工变压力为动力
今年六月二日,作为全省首批承包经营试点企业,秦川机床厂领导与省政府在西安正式签署了“上缴利润递增包干”承包合同。消息传到厂内,舆论哗然,众说纷纭。面对各种各样的议论、猜测,秦川机床厂的党委、厂部,紧紧联系企业实际,抓住承包后企业面临的压力和动力这个核心,把“底”全盘端出,交给全厂职工。
整个交“底”活动依次在厂长办公会、党委成员、中层以上干部、全厂党员中分层展开。六月十五日,秦川厂召开全体党员和工段长以上干部会,党委书记孙剑峰作了提纲挈领地动员,厂长赵贤哲开门见山地说:承包之后给我们带来了压力。首先,国家减税让利的政策到此结束,国家任务一头包死,每年呈环递增百分之十,完不成要从企业自有资金,以至职工工资来弥补。
“其次,我厂在‘七五’期间所需的七百五十万元技改费用,连同‘六五’期间还未偿还的贷款要全部靠企业来承担。职工增加工资要靠自己来赚,国家再不会发个文件,大家来晋级了。”
人们议论开了:“曤,要冒这么大的经营风险!”
“承包之后也给我们带来动力”。赵贤哲的声音压倒了“开小会”的声音;“第一,创造的利润交够了国家的,剩下是自己的,一定四年不变。第二,完成国家税利任务后,我们厂的工资总额可以增长百分之六,这个概念就是每年人均可增加半级工资。第三,完成国家税利任务之后,可以在超额部分中提取百分之二十作为奖金和福利基金。”
赵贤哲的话音一落,会场上又是一片议论声:“冒多大风险,就有多大利,这才叫经营嘛!”“这种承包值得干一场!”……
职工群众很快认识、理解和接受了承包,自愿地加入到分担压力的行列之中。(刘庆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