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瓜的话题
高志华
卖西瓜。“卖瓜的不说瓜苦”,“王婆卖瓜,自吹自夸”——历来对卖瓜者多有微词。其实,卖瓜胡吹者极少:熟没熟,话音一落就要用刀切开的;甜不甜,买主当时就有尝的;即使整个带走,也需开口看过才放心;偶而碰到生的,卖主也大都立即放过一旁另挑。试想,到了西瓜上市的旺季,西瓜摆了一街两行,他们不可能去报社登那哑巴广告,大家又都谦虚得一声不吭,那是多么刹风景、忤人情?假若王婆的瓜真好,你难道硬要她说“咱一分为二,这瓜一般不苦”,岂不憋杀、笑杀、气杀人也!她自己不作口头广告自夸,难道旁边的张婆、李老汉会放下自己的生意替她作义务宣传吗?努力造成一种让真正的人才敢于在“社会的大街”上理直气壮(旁人也不挤眉弄眼、嘀嘀咕咕)地宣传自己的正常风气,也许是发现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挑西瓜。“瓜地挑瓜,挑得眼花。”这种挑瓜者有两大特点:一是不识瓜,干脆别挑;二是优柔寡断,不善比较和下决心。行家挑瓜,一观颜色亮不亮,二看瓜把处的绒毛掉没掉,三摸瓜皮光不光,四听声音沉不沉,——行家,往往一眼便可以“看”出好瓜。在西瓜棚前,不识瓜的人太虚心了:他们真诚地笑着,请素不相识的行家为自己挑;他还不停地问,“为啥声脆的没熟而声沉的就熟了?为啥瓜皮……;挑好了,总是用信任而感激的目光看着为自己挑瓜的人,满意地离去”。“瓜地挑瓜,挑得眼花”的人,在政治生活中的确不少。出主意,提方案,就是只相信自己的“眼力”,然而却屡次挑了“生”的,“酸”的,还要硬着头皮挑下去。怎么就把在西瓜棚前让别人替自己挑瓜的那份真诚的谦虚劲丢得一干二净了呢?原因极简单;吃“生瓜”、“酸瓜”的。是老百姓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