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39475)
出版日期:1987年09月03日

陕西工人报第4版 春满滇池访晓雪 图片新闻 “是非”之口可堵 明 志 拒 贿 诗 城固清代的职官制度 图片新闻 念奴娇·登长白山 留在青 岛的遗憾 每周一谜 古今名联撷英

当前版:第A4版:第4版 上一期  下一期 上一版  下一版
版面翻页
第4版
04

春满滇池访晓雪

祁念曾

春水盈盈,莺飞草长,就在这风光如画的滇池之滨,我见到了中国作协理事、云南作协副主席,著名诗人晓雪同志。

晓雪,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名字,许多人都误以为是女性。其实,他是一个标准的中国男子汉,一米八的个头,两眼炯炯有神,端庄英俊的面容简直不象五十上下的人,身穿一套藏蓝色西装,显得精明强干,风度翩翩。古人说:“诗如其人”,怪不得他的诗写得那样洒脱俊逸呢!

他是白族人,195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少数民族大学生。苍山洱海的秀色灵气给了他诗人的风彩,珞珈山下的学术氛围又赋予他学者的气质。他酷爱艾青的诗,大学的毕业论文题为《生活的牧歌》,就是专论艾青诗作的。此文经作家出版社出版后,引起了文艺界的重视。但时隔不久,艾青同志被错划右派,晓雪也被株连。反动文痞姚文元曾在文章中多次点名批判《生活的牧歌》,给晓雪扣上了吓人的政治帽子,使他在十年动乱中惨遭迫害。直到粉碎“四人帮”以后,晓雪同志才得以彻底平反。他深有感触地说:“与我们祖国和人民的苦难相比,与文学界的前辈诗人相比,我个人的这点挫折、磨难又算得了什么?因此,我很少在诗中写个人的悲伤和痛苦。一个诗人,只有和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他的诗才有生命力。”

在谈到当前诗歌创作现状时,晓雪认为,当前诗歌创作不大景气,原因是多方面的。近年来,有些诗人表现出强烈的贵族化倾向,诗写得越来越难懂,让人莫名其妙,离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远。任何诗人写诗都要考虑到读者,考虑到人民群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趣味。诗脱离了人民,人民就会摒弃诗。这种事例,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太多了!我喜欢屈原、李白,也喜欢杜甫、白居易;喜欢郭沫若、艾青,也喜欢藏克家、贺敬之。因为他们的诗作都和祖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不是躲在个人的小天地里长呼短叹。

我问他:“你的诗大多是新生活的颂歌。有人说,唱颂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他笑了笑说:“真正的诗,应该是美的。它追求美,探索美,揭示美、创造美。诗人应该努力挖掘和表现我们时代的美、生活的美、自然的美、精神的美,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作为一个新中国的诗人,为祖国的锦绣山河、人民的英雄业绩、改革的沸腾生活唱颂歌,又有什么不对呢?当然,诗歌也应当无情地鞭挞假恶丑,应该忧愤、悲泣、控诉、呐喊,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让真善美更快地成长起来,‘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诗人应有这种态度。”

在谈到诗歌形式时,晓雪同志说:“我从小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外祖母常给我讲白族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如《望夫云》、《美人石》、《蝴蝶泉》等。我觉得民间文学的形式优美,源远流长,深受群众喜爱。我也读过不少外国诗人的作品,对我影响最大的要推普希金和海涅。西方诗歌思想深沉,气魄宏大,表现手法丰富多样,很值得我们学习。但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真正变成自己民族的东西,而不能生吞活剥。这样才能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晓雪同志在繁忙的行政工作之余,发表了五百多首诗,他的《晓雪诗选》荣获全国优秀诗集奖。我拿出笔记本请他题辞,他略加沉思,挥笔写道:“诗应给人力量,诗应使人聪明。

诗是友谊和理解的桥梁,

诗是文明和智慧的象征。”

啊!我认识了你,祖国南疆拂晓中晶莹的白雪!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