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青 岛的遗憾
薛采蓉
我出差去青岛,在火车上偶从报角发现这样一则消息,说是已确定我国三十年代的著名女作家肖红在青岛的故居为观象一路一号。这则不引人注意的消息却使我的心为之一动。
也许因为自己也是女性,抑或是气质、性格的相近,我对肖红的作品有着特殊的偏爱,我曾流着泪读过他的小说、散文以及关于她的传记,对她坎坷不幸的一生充满了悲愤的同情,并衷心仰慕这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到了青岛,顾不上去看我久已向往的大海,便径直奔向市区,找寻观象一路。穿过人群熙攘的闹市,登上一条山脊,一路打探,好不容易才摸到观象一路,可谁知我竟是从它的末端走过来的。沿着石子铺成的缓缓的斜坡,我一路倒数着门牌,长长的街只走不见一号。
终于找到了。这是个座落在观象山山梁上的一座老式的两层小楼房。我抹去额头的汗,小心地向院子里张望,可是小院静悄悄的,没有参观的人群,没有陈列、简介之类象征名人故居的任何标志。我以为找错了门,这时一位中年妇女从屋里走了出来。我上前问她;“这是作家肖红的故居吗?”“噢,听说有个作家在楼上住过。”她指着二楼上一间房说。“有人来参观吗?”“有人来过,不多。”“那房子还是原来的陈设吗?”她摇摇头回答说那房子已屡换房主,现在的房主到工厂上班去了。她问我要不要上楼去看看,我说不用了。那大嫂却热情地劝我:“你上去看看吧,打老远的来了。听说肖红和肖军两人就住在这儿,他们是父女俩吧?”我愕然!这里的人对肖红的事竟一无所知。
我悻悻地走了出去。
站在门首,伫目望去,不远处就是翠叠的青山,我暗暗佩服作家择居的匠心。记得那传记上说肖红能在自己的窗口看到不断变化的大海,还可以看到翠茸茸的群山,可惜这些我都无法登临体验了,只能想象她是怎样在这小楼里忍受着贫病的煎熬,饱蘸着血和泪抒写胸中的不平与愤怒,完成了她的描写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生死场》,使看过这部作品的人,无不为它的庄严悲怆的气氛所感染,感受到作家对祖国对人民广博而深沉的爱。
这里,只是作家颠沛流离中短暂的一栖、流亡途中的一个驿站,然而却是她坎坷不幸的一生中,度过少有的难忘岁月的地方。她在这里开始了和鲁迅先生的交往,从而写下了两代作家之间伯乐与千里马的文坛佳话。她在这美丽如画的地方只住了半年,但是“这是充满诗意的半年,是丰收的半年”(见《肖红传》)。
可现在这里已没有半丝她生活过的痕迹了,人们也早已把她淡忘……
青岛,美丽的青岛,你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美好的,但也留下了我深深的遗憾:近在咫尺却未能瞻仰我崇敬的作家的居室。